儿子想去动物园 却被爸爸带去猪圈,背后真相让人鼻酸

来源:央视网  |  2020年01月15日 13:11
央视网 | 2020年01月15日 13:11
原标题:
正在加载

  你愿意一辈子隐姓埋名吗?

  为了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六十多年前,面对这个问题,数以万计的科学家和军人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们就此离家,进入有“死亡之海”之称的罗布泊,开始了艰苦奋斗的岁月。数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了世界面前。

我国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将军之子讲述马兰基地名字的由来

我国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将军之子讲述马兰基地名字的由来

  戈壁滩上“夫妻树” 

  1963年,工程兵科研三所副所长王茹芝接到组织通知,秘密前往罗布泊参加核试验。她兴奋得一晚没有睡着觉。

  但是第二天,她忍下所有情绪,只对丈夫张相麟淡淡地说了一句:“我要到外地出趟差。”张相麟回答:“好啊。”

  两人就这样平静地道了别。

  王茹芝一进基地就是几个月。一天,她在一棵老榆树下等车,远远望见一个军人扛着箱子走来,身形很像丈夫。等到那人走近,她惊讶地瞪大了眼睛,果然是他!

  原来道别那天,张相麟也接到了同样的通知,但他们二人都严守秘密,互相不多问一句。

  那几个月,他们一直近在咫尺,干着同一件工作,却不知心爱的人就在身旁,和自己并肩战斗。

  组织指挥核试验的张爱萍将军听闻此事,感慨万分,给那棵老榆树取了一个名字——夫妻树。

  时间一晃来到1984年,邓稼先完成生命中第32次核试验后回到北京,他显得很高兴,夫人问他:“今天发生了什么好事?”

  邓稼先不能说,只是念了一句诗:“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

  夫人再问:“什么是二代轻舟?”邓稼先答:“这是秘密。”

  这时的邓稼先已身患癌症,这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核试验。

  临走之前,邓稼先握着妻子的手说道:“要是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

  多年之后,88岁的核物理科学家胡仁宇回忆起那段岁月,依然无比感慨,他说:“我觉得这是一个革命激情燃烧的时代,所有参加制造的人,没有一个人为名、为利,为自己将来怎么打算,只想给国家完成这个任务。”

  尽管从事的是国家最前沿的科学事业,但在当时,他们的生活环境却是荒凉和落后的。

  “爸爸为什么要在这?爸爸在这干什么?”

  1999年,电影《横空出世》首次将我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曲折过程呈现在大众面前。

  编剧彭继超也凭借剧本《马兰草》获得了第二届夏衍电影文学奖的一等奖。这时的彭继超已经在马兰基地生活超过三十年。在此期间,他听闻过太多感人的故事,积累了太多鲜活的素材。

  但在那里,令彭继超最难忘的,是一场葬礼。

  这场葬礼的主角并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军人,而是一个12岁的孩子。

  在《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中,彭继超讲述了这个故事。

  马兰基地的小孩,“从生下来之后就是玩石子,每天回到家,从小孩口袋里一掏,抓出来一把石子”。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游泳池,也不知道游泳是什么概念。

  上世纪八十年代,马兰基地里有了电视,孩子们才从电视上知道,原来人是可以游泳的。

  一个夏天,基地开始修建养鱼池。一场大雨让鱼池蓄了一米多深的水,孩子们兴高采烈,结伴去游泳。几个孩子游过一会回家了,但其中一个叫小明的还没玩够,便留在了那里。

  晚饭时分,小明仍未回家,大人们最终在鱼池里找到了已经停止呼吸心跳的他。

  彭继超回忆,这场在戈壁滩上举行的葬礼,聚集了成百上千的人。

  小明的妈妈已经哭得没有眼泪,只能用沙哑的嗓音一遍一遍地低语:“小明,你想吃饼干,我没有给你买;你想去动物园看动物,到现在也没能去成;你想要的玩具,我们马兰也没有。”

  当天,基地的饼干卖光了,所有孩子能玩的东西也卖光了。

  那之后,马兰基地才建起了第一个游泳池。

  “马兰的孩子跟着父母在戈壁滩上长大,他们牺牲的都是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常的东西。”彭继超感叹,“从小到大,就是马兰几棵树,一片马兰花,他们觉得这就是他们最漂亮的地方。”

  张旅天是我国核试验基地首任司令员张蕴钰将军的儿子,据他回忆,马兰基地建设初期,条件艰苦,有的孩子跟爸爸说想去动物园,做爸爸的没办法,只好把孩子带到连队的猪圈玩。

  当年,张旅天的一位同学也跟随父母来到马兰基地,刚刚下车,就见到戈壁滩一片黑黄——沙暴将至。

  大风呼啸而过,孩子就这样被刮走了。

  张旅天说:“战士追出去两里地才给追回来,两个人都成了土人。”

  母亲紧紧抱住了孩子,不愿松手,她质问丈夫:“怎么把我们带到这个鬼地方?”

  孩子也哭着问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到这刮大风的地方来?”

  母亲一边给孩子掸着土,一边给孩子抹着泪,说了一句:“因为爸爸在这。”

  这句话困扰了这个孩子许多年:爸爸为什么要在这?爸爸在这干什么?

  一直到1964年,他思索的谜题终于有了答案——爸爸的事业在这,爸爸的事业是国家的事业。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一道强光在西北地区迸发,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了自己的核盾牌。

  “恕儿郎无情无义无孝,为祖国尽职尽责尽忠。”这副贴在马兰基地的对联就是“什么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国家利益”的马兰精神的最佳写照。

  今天,一座象征着核试验和和平的纪念碑矗立在马兰烈士陵园中,这里长眠着400余位革命烈士。他们中间,有戎马倥偬的将军,有以身殉职的普通官兵,有因积劳成疾去世的科学家。在生命的最后,他们依然选择回到那这里,见证马兰精神不朽的传承。(文/阚纯裕)

编辑:阚纯裕 责任编辑:王敬东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儿子想去动物园 却被爸爸带去猪圈,背后真相让人鼻酸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