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让他一夜白头 他却用908天让长征五号“浴火重生”

行业先锋 来源:央视网 A-A+

央视网消息:龙乐豪始终难以忘记2017年的一天,那是长征五号第二次发射的日子,龙乐豪和第一次发射时一样,紧张地在现场等待火箭升空。与第一次“跌跌撞撞”“惊心动魄”的发射相比,第二次发射过程似乎称得上十分顺利。龙乐豪说,最初几分钟“要平静得多”。

然而,火箭飞行300多秒后,问题出现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测发大厅里,龙乐豪从大屏幕上看到,曲线不是按照他们预定的方向往上跑,而是在往下“掉”。

当晚,发射失利的消息传开,公众的质疑声接连涌来。但龙乐豪并没有气馁,他告诉自己,要用实际行动再次证明我们的火箭是可靠的。

908天后,龙乐豪和他的团队做到了。2019年12月27日,伴随着一阵震山撼岳的轰鸣声,长征五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开始它的第三次飞行之旅。这枚中国最大火箭“浴火重生”,再次出征。

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一定能搞

中国工程院院士、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龙乐豪已经是81岁高龄了,却依旧奋斗在运载火箭研制的战线上。

上世纪80年代初,把卫星送入距地面36000公里的太空轨道的技术还被西方航天大国垄断着。龙乐豪带领团队历尽曲折,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由此,中国航天才有了发射通信卫星、导航卫星和月球探测器的能力。

中国航天是在包围与封锁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长征运载火箭在2018年累计发射突破300次,这当中第一个“100次”花了37年,第二个“100次”花了7.5年,第三个“100次”花了4.25年。

“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一定能搞。”这是很多像龙乐豪一样的老航天人常挂在嘴边的话。

作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龙乐豪提出了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末速调节方案,该方案沿用至今,提高了导弹命中的精度和火箭入轨的精度。用一发低温推进剂对火箭连续三次加注、两次泄出、六次点火试车,龙乐豪在火箭研制史上的这一设计,不仅为我国火箭研制缩短了一年左右时间,还为国家节约了数千万元科研经费。

一夜白头

有多少成功,就有多少汗水和尝试。

1996年2月15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点火起飞。这是当时中国航天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任务是发射一颗国际卫星。这次发射被世界各国报道,这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但火箭在点火起飞后约两秒,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火箭低头并偏离发射轨道向右倾斜。飞行约22秒,火箭头部向下撞到了离发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

那次失败是龙乐豪刻骨铭心的疼,也让这位总设计师“一夜白头”。他说:“那时才真正知道什么叫痛苦。说实话,我没想到失败得这么惨。”

14年后,龙乐豪谈起那次失败时说:“我没有灰心,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失败,重要的是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进研制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今后的失败或避免失败。”

后来故障原因查明,是一个电子元件失效。顶着舆论的压力,龙乐豪带领团队不断推理,反复试验,全面审查了火箭总体技术方案,再次认定正确无疑,并在此基础上,围绕设计、生产、产品质量控制、研制管理等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复查,完成了12类122项试验,提出44项256条改进措施,从而确保了后续飞行试验皆获成功。

我成天想的都是工作的事

龙乐豪生活简朴,从不抽烟喝酒,茶水都很少喝,经常穿一个破烂背心。有一次,家里人见他穿带洞的背心,就很生气地问他为什么非得穿这个?龙乐豪答到:“这个背心不能穿吗?穿的时间长了,自然也有感情了。”

龙乐豪自己生活节俭,却经常把存下的钱捐出去。女儿龙蕾说:“他老说,要不是党,我们也出不来,总感觉社会给予他的很多,想多做一些回报。”

生活拮据时,家里没钱买家具,龙乐豪便自己动手做起了家具。饭桌是用在废料堆里拣的金属片做的,做板凳时买不起胶,就用猪皮熬,后来木头买不起,就到南苑附近煤场捡当劈柴用的破板子。那时做成的两个板凳,龙乐豪一直用到了现在。

几十年来,加班是常事,龙乐豪却一直乐此不疲。龙蕾回忆说:“大概是我八九岁时,我和弟弟同时生病,他该出差还是出差,真是没办法。”龙乐豪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亏欠家人太多:“我成天想的都是工作的事,这是不应该的。”

龙乐豪对名利看得很淡,评院士参加了两次,第一次因为材料准备不足未成,第二次组织上和专家组都比较认可和看好他,他自己却说算了吧,最终在家人的劝说下才同意参评。

81岁的龙乐豪还有很多未实现的愿望:登月、建空间太阳能电站……他依旧充满激情,朝着梦想努力。“无论多么困难,总是需要有人开头去做。”龙乐豪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