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他说,一个法官不办案子就没有价值,他说,办案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是一位普通的法官,留下的故事却震撼人心。
19本“病隙碎笔”日记本,手术前的13通工作电话,在生命最后的8个月里,共结案360件......这一切都在诉说着一位平凡法官默默工作的崇高精神。李庆军,生前系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副庭长、三级高级法官。2018年9月28日,年仅54岁的他,在与尿毒症顽强抗争4年后,永远的离去了。
择一业、终一生,去留之间,取舍之中,考验着毅力,更照鉴初心。
“我是真的喜欢办案,喜欢法官这个职业。”2019年度法治人物候选人李庆军生前的这句话看似质朴无华,却凝聚了他赤诚的法治理想与信念,浓缩了他鞠躬尽瘁的25载法官生涯,也道尽了他对法治事业的无限热爱。
“不办事”的“三不”法官
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北李洼村是李庆军的家乡。这是一个坐落于太行山与王屋山之间的小山村,愚公移山的故事诞生在这里。李庆军就出生在这大山深处的农民家庭,兄妹四人,他是老大。父亲早年因车祸落下残疾,李庆军从小就懂得体恤父母的不易,学习异常刻苦。
1982年,李庆军考上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本科生,大家都说,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毕业后,李庆军在郑州当上了大学老师。作为村里最有文化的人,每次回家,看到乡亲们总为宅基地、耕地等纠纷找他评理、想办法,李庆军想,“法律知识太重要了,我能为乡亲们做点啥呢?”
李庆军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法律,终于如愿考上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并于1993年考进省高级人民法院。从此,踏上了追寻公平正义的道路。
在村民眼里,能当上省高院的法官,是了不得的事情。熟悉的、不熟悉的,看病的、打官司的……来家里吃饭是常事,有的甚至一住好几天。李庆军总是热情招待,从不嫌烦。这些年人情往来,家乡的亲戚的案子一件件托付在手里,李庆军既要顾及传统乡村的人情世故,还要坚守法律的准绳,有时候也为难。
但乡情归乡情,为案件说情打招呼的事他从来不干,渐渐地,李庆军“不办事儿”的名声在村里就传开了。他能做的就是说清楚是非曲直,用最直白朴素的语言把法条讲给乡亲们听。
在同事眼里,李庆军是出了名的“三不”法官。工作中不向领导伸手要待遇,交往中不给同事朋友找麻烦,办案中更不向当事人伸手要好处。他总是对审判团队说:“当法官一定要对得起良心。不管谁找,法律的底线不能突破。”
平凡伟大的“燃灯者”
2014年,李庆军确诊为尿毒症。医生告诉他,如果不透析就会危及生命,并给出了两种治疗方案: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效果好,但每周要到医院做三四次,每次要4个多小时;腹膜透析的效果不如血液透析,但可以自己在家做。李庆军考虑再三,为了不耽误工作,选择了腹膜透析。
4年间,他必须早上6点起床,一天做4次甚至5次透析。为了按时上班,他经常带着早饭去单位,中午又原封不动带回来。
李庆军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其实早在2011年,他就感到身体不适。在日记中他写道:“近日身体特别不舒服,眼睛一直肿着,不敢喝水,感觉要出大事。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即将高考的儿子,也许这是我工作的最后阶段……”
为节约时间,每次去北京复查李庆军专挑夜里10点多的火车,第二天上午去医院,下午就急忙往回赶。下了火车,不是回家休息而是直奔省高院。由于肾功能差,李庆军不能多喝水,和当事人沟通时间长了,就会身体乏力、舌头发僵。实在坚持不住了,他就喝口水漱漱口再吐掉。
即使是与病魔抗争的几年间,李庆军的办案量也常常在全庭名列前茅。在他生命的最后8个月,他的审判团队共结案360件,仅他个人就结案121件,是全庭办案最多的法官。
2018年9月1日,河南高院签到机留下的影像资料显示,李庆军当天晚上6时30分离开单位。与平时并无二致的背影,成了李庆军最后一次下班的记录。
驱车回家途中,医院打来电话,有肾源了。9月2日,李庆军躺在临时安排的病床上,换肾手术马上就要进行了。临上手术台前,躺在病床上的李庆军拨出了13个电话,全部是关于工作交接的。
手术成功,看似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26天后,李庆军病情突然恶化,转回重症监护室,连做8小时透析,病情未能好转。2018年9月28日,李庆军永远的离开了亲人、同事。
19本“病隙日记”震撼人心
一抽屉药物、面包和19本日记……李庆军去世后,家属到办公室整理遗物时,泣不成声。连续记录了11年的日记首次曝光,记录最多的还是工作。
办公室里满满一抽屉药品,告诉人们这里常年俯首案卷的原来是一位患有重病的人;他留下的厚厚的19本日记,记录了一个法官的责任与担当。
妻子马凤实说“他太热爱法官这个职业了”,他的老同事周志刚说“他最看重的身份,是法官”,他自己也说“我一个农家子弟,能走出大山当上省高院的法官,多光荣多幸运啊!我就想好好办案”。
曾任李庆军法官助理的王卫霞记得,他曾办过一件农民工讨薪案,争议焦点只有3500元。因证据不足,农民工一二审均败诉。有合议庭成员建议驳回,李庆军不同意,“钱不多,但我们不能从心理上轻视这类案件,要让当事人打心眼里接受处理结果”。后来,在他的努力下,虽然维持了原判,但农民工心服口服。
侯怀乐是李庆军的高中同学,有一次,他的亲戚在济源跟人打官司,想少赔点钱。他找到李庆军帮忙,没想到被断言拒绝。“庆军坚决地说,让我给济源法院打招呼,这是不行的,我可以给你分析一下案情。”侯怀乐当时怎么都不理解,后来,才慢慢理解老同学的这份坚持。
同事肖贺伟回忆:“民事法律变更快、内容多,他一有时间就看书学习,钻研民事审判前沿业务。”在2017年的法官入额考试中,李庆军的民事专业考试成绩在全院排第四名。他写的裁判文书曾获“全国法院优秀民商事裁判文书”三等奖。
2018年上半年绩效考核时,庭长卜发忠根据大家的办案情况,打算报李庆军为“优秀”,却被他婉拒了。他说:“把‘优秀’给更需要的年轻人吧,激励他们更好地工作。”
愚公故里失去了一位好儿子,中原人民失去了一位好法官。人们回顾与他共事的日子,仿佛有一盏灯在心里点燃。从事政法工作25年,他不贪图名利,坚守普通工作岗位,用点滴小事书写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对司法事业的热爱。
在李庆军的影响下,儿子李然考取了重庆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将来也会走上父亲的“正义之路”。到那时,李庆军家客厅橱柜上的两枚法徽,将更加闪耀。(文/汪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