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保护长江第一滴水,守住生命第一道关】
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长江源地区,不仅有壮美的大江之源、可爱的高原生灵、繁忙的青藏公路,还有一群守护净土的志愿者。七年来,“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创建人及志愿者团队甘于寂寞、执着坚守。一个梦想,一份责任,他们将继续共守长江水!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跋涉青藏之间,
克服高反高寒;
他们不求功利,
不要回报。
七年清理高原垃圾80万件,
完成青藏线垃圾调研8项,
他们,就是2019年度法治人物候选人、
数年如一日守护长江源一片碧水青山的
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志愿者团队!
长江源,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
这里水草丰美、湖泊密布、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以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和北源楚玛尔河组成扇形水系,是母亲河长江的发源地,孕育了华夏文明。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每每听到这首歌,我们似乎都能感受到长江从沱沱河一泻千里、滋润两岸的气概。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青藏公路运输越来越便捷,人类活动半径增加,大量的垃圾开始侵入原本人烟稀少的长江源,直接威胁着草原生态环境和长江水源的安全,让这里出现了令人惊愕的两个画面:
很美的景色,很多的垃圾。
为了唤起更多人对长江源水生态的关注,在建立了中国民间第一座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保护站,让世界知道并关注可可西里和藏羚羊之后,创始人杨欣又将工作重心转到了长江源垃圾调查、长江源冰川退缩监测和生态人类学调查上,以期推动长江正源——沱沱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进程。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过杨欣的不懈努力,2012年9月30日,民间第二座保护站、长江源第一座民间自然保护站——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在沱沱河畔落成。
自此,一座藏式红色建筑屹立于青藏铁路、青藏公路与长江交汇处的唐古拉山镇,藏民还给它起了一个温馨的名字“红房子”。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由此跨入崭新阶段。
其实,杨欣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每年约有200名志愿者来到长江源保护站及保护站管辖的青藏绿色驿站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志愿服务,他们和专职志愿者一起,撑起了“红房子”大大小小上百个项目的运营和维护。
在这支适应高原极地、兼具专业和耐力的志愿者队伍中,有科学家、人类学家、冰川学家、动植物学家、高山病医生,还有一流的驾驶员、摄影师和探险运动员。
下决心要为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自己力量的他们,对长江源生态环境的守望之路,由此开始。
垃圾换物品
志愿者深入牧区开展有关垃圾危害的相关教育培训,用“设身处地”的方法去草原牧区挨家挨户地告诉当地的牧民,“瓶瓶罐罐如果乱扔,草就长不好,牛羊误食也会生病”“塑料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影响身体健康”……
让牧民们做到不乱扔之后,志愿者还会帮他们解决垃圾的去向问题。他们以“用垃圾换物品”的奖励方式,鼓励牧民从遥远的牧区把不可降解的垃圾带到保护站,并以此给予牧民一定生活用品的奖励,比如用5个塑料瓶换1瓶饮料等。
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
在对牧民带来的垃圾实施分类后,志愿者们会对可降解垃圾进行就地掩埋;对不可降解的垃圾,志愿者们则会进行特殊包装。
为解决不可降解垃圾长距离运输问题,志愿者们还研究建立了“垃圾运输激励机制”,通过向途经保护站的自驾车和空返车进行环保宣传,动员大家带走一袋垃圾至格尔木指定回收点进行后续处理。
青藏绿色驿站
“青藏绿色驿站”是保护站志愿者们在先期调查基础上,为打通垃圾流通“缺环”,实现“分散收集、长途运输、集中处置”的垃圾收运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而探索出的一种新型垃圾收运模式。
2017年,青藏绿色驿站一期在青藏公路青海境内格尔木到唐古拉山镇420公里路段建立6个站点,并正式投入运转。
在这里,长途货车司机和自驾游客可以落脚休息,将车上的垃圾留下,减少从车窗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生活在“绿色驿站”周围的农牧民,也可以将家中的垃圾送来以换取生活用品。
通过志愿者们的接续努力,沱沱河水源地的垃圾污染有效减少,保护站也由此形成了一套回收、运输和处置等环节的管理体系。
中国有句老话,叫“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句话放在保护站上,再合适不过。原本关注长江源地区垃圾问题的保护站,之后却不断开始其他“任务”——
斑头雁守护行动
2011年,家住班德湖畔的一位老人来到保护站报告,说看到很多人在湖边捡鸟蛋。保护站立即派志愿者与鸟类专家前往调查,没想到这些所剩无几的鸟蛋就是斑头雁未孵化的卵。
斑头雁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全球野生种群数仅七万,八小时就能飞越近9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长江源是它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
为了杜绝长江源区斑头雁蛋盗捡及野生动物盗猎情况,针对斑头雁的守护行动开始了。
志愿者们全程守护斑头雁的交配、繁殖和孵化过程,不仅劝阻前来捡蛋的人,还同时做鸟类调查及环保宣传,动员当地牧民一起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
在志愿者的努力下,班德湖斑头雁数量从2012年的1172只增长到2016年的3095只,守护效果明显。当地牧民和居民也建立了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捡拾到受伤野生动物会第一时间送至保护站进行救治。
烟瘴挂寻踪
烟瘴挂峡谷是长江上的第一个峡谷,也是目前整个长江流域原生环境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片净土。
谷中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雪豹、白唇鹿、藏野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岩羊、棕熊分布其间,也使其成为整个长江干流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最多的峡谷。
为了促进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玉树州政府的支持下,保护站启动了“烟瘴挂寻踪——长江第一峡谷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并组建由植物学家、动物学家、人类学者等专家志愿者组成的考察队,对人烟罕至的烟瘴挂峡谷进行全方位调查。
在传统调查的基础上,调查首次使用高清红外自动跟踪监视器和红外线照相机,捕捉到了雪豹、白唇鹿等大型野生动物的行踪。
调查后,考察队完成了“烟瘴挂植物和植被调查”报告、“烟瘴挂峡谷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报告”、“烟瘴挂水生生物调查报告”和“烟瘴挂:人类学视角的生态环保调查报告”。
最终的考察结果让一切辛苦都变得值得:青海省政府明确表示不会批准烟瘴挂(牙哥)水电站建设项目,长江第一个大峡谷及以上500公里天然河道得以完好保存。
建站至今,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志愿者团队共完成青藏线垃圾调研8项,清理垃圾80万件,并协助政府初步建立起常见远地区的垃圾处理体系;
七年来,保护站见证了志愿者精神的薪尽火传,共有979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参与守护长江源保护志愿行动,他们跋涉青藏之间,克服高反高寒,不取分文报酬……
谁也不知道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志愿者团队在未来还会遇到怎样的任务。但无论任务看起来多么不可能完成,他们都会为之全心付出,不懈努力。因为,守护者的征途,永无终点!
一起为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
志愿者团队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