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巴东县:能人引进来 山货卖出去

来源:湖北日报  |  2019年11月17日 13:39
湖北日报 | 2019年11月17日 13:39
原标题:消费扶贫 架起增收桥梁
正在加载

游客在庙坪村核桃树下品尝长桌宴。

游客在庙坪村消费扶贫展厅拣选青皮核桃。

  “300斤核桃,140瓶核桃油,赶紧装箱。”11月8日,在巴东县城区湖北西谷核桃公司的门店里,食品销售负责人陈华东正在和员工清点打包从乡下收来的山货,备战“双11”购物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这些大大小小的包裹,有小土豆、核桃、熏猪肉、香菇、粉丝等农特产品。陈华东告诉记者,这些山货很受欢迎,上线没多久就销售一空。他说,这些即将发出的山货包裹,80%来自庙坪村的贫困户。

  山大人稀,40%村民陷入贫困

  巴东野三关镇西北角的庙坪村,恩施通往宜昌的古道穿村而过。

  据历史记载,那时常有骡马队伴着“叮当”的骡铃声,驮着山货从庙坪进进出出,古茶道呈现繁荣景象。到上世纪末,古道荒废,人们再谈起庙坪村,“穷”成了它的代名词。

  庙坪村山大人稀,全村有3154人,是全镇人口最多的村落。过去,家家户户守着一两亩薄田,种点苞谷、玉米,勉强维持生计。

  庙坪村地处山半腰,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下山至集镇,20公里山路得走近5个小时。

  “村民们下山都这么艰难,更没有人愿意来这深山里。”村干部田宗教回忆,去山下集镇赶一趟集,早上天没亮就要出发,过了中饭的点就得往回赶,到村里天已经全黑了。除了过年外出务工返乡的人回村,一年到头几乎看不到新鲜面孔。

  村干部一度打算发展产业,种上核桃、蔬菜,但苦于山高路陡,打不开销路,越干越没了干劲,不了了之。

  沉寂的庙坪村,数十年来与贫困相伴。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还有接近1300人,贫困人口占比超过40%。

  引进企业,创新消费扶贫

  一个春节,从国企辞职下海的田高勇回到老家过年。屋后那棵老核桃树遮天蔽日,成熟的核桃果用手一捏就碎,香甜可口。

  没多久,田高勇只身前往云南、河南等地考察产业。回到庙坪村,与村里达成承包改造低效茶园、发展核桃产业的协议,成立湖北西谷核桃有限公司。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公司已在庙坪村发展核桃种植1000亩,辐射带动周边村发展核桃种植2000亩,建成年加工核桃5万吨生产线。

  2018年,公司依托巴东县新天地核桃专业合作社和庙坪村委会整合资金,打造集旅居、康养、生态农业、民宿于一体的田园生态综合康养基地,新建消费扶贫馆陈列当地特色农产品。

  今年“五一”,“硒谷仙居康养村”开园,来自省内外300多名游客聚集到这里,体验长桌宴,观看土家民俗节目表演,品味农耕文化。几天之内,消费扶贫馆内的新鲜核桃、核桃油、核桃酒、核桃茶、工艺品等一售而空。

  整个山村沸腾了!“乡亲们有多少山货,我们就收多少!”合作社负责人王全林向村支书田恒合承诺。田高勇向田恒合表态,帮助庙坪村打造“巴东消费扶贫第一村”。

  28组的贫困户田必顺,患风湿等疾病常年服药,妻子残疾,女儿高中在读,入不敷出,2015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田必顺卖了8只土鸡、400个鸡蛋、500斤土豆和1000斤核桃,这个贫困家庭一下子缓过劲儿来。

  合作社还给村民发放猪仔代养。今年3月,谭祖武从合作社领回一头小猪仔。前几天,他养的这头猪长到200多斤,以每斤16元被合作社回购。

  不仅收购村民们的农特产品,今年8月,公司还和庙坪村约定,成立消费扶贫公益基金,所有农产品每销售100元,拿出1元转入基金账户,用于帮助贫困家庭,具体由村委会管理分配。

  公司食品销售负责人陈华东告诉记者,线上销售渠道占到了销售总量的80%以上。目前通过国家电网、各大银行、东西部扶贫协作“硒品入杭”等消费扶贫渠道,线上销售额已经超过400万元,带动该村58户贫困户通过产业脱贫。

  干劲更足了,产业更强了

  “卖山货不仅能让咱自己脱贫,还能帮助别人,心里乐呵!”46岁的一组贫困户肖忠华,靠种植3亩核桃和在基地务工,让一家6口人脱贫有了底气。他今年还要再发展4亩核桃.。

  把人引进来,把货卖出去。庙坪村的消费扶贫模式,激发了村民们内生动力。田恒合说,过去庙坪村苞谷、洋芋、小杂粮物美价廉,但缺乏销路,养在深闺无人识。如今,销路不愁,漫山遍野的山货成为“绿色银行”。

  产业的路子越走越宽。为“留住”消费者,西谷核桃公司苦练内功,指导村民生态种植、养殖,严控农产品品质;延长产业链,开发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加工产品。截至10月底,公司年销售额已突破500万元。田高勇透露,将来想把当地土特产整合起来,以大礼包的形式销售,目前正在挑选产品。

  村里乡村振兴工作也如火如荼。建设文化广场,发动村民修缮房屋发展民宿,这个大山里的小山村打破沉寂,有了生气。村里的脱贫账也越来越清晰:剩下的14户贫困户,今年实现全部脱贫。

  记者手记

  “消费扶贫+”,在共赢中稳脱贫

  □ 孟静

  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如果受制于交通不便和观念保守陈旧等诸多因素,长期打不开销路,将挫伤贫困地区发展产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的消费市场。过去村民当作口粮、猪饲料的苞谷、土豆、山核桃等,成了城里人眼中的“香饽饽”。庙坪村以消费扶贫+旅游、康养、电商、公益基金,探索出一系列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有了稳定增收渠道,激发了他们脱贫的内生动力。

  我们期待荆楚大地上能涌现更多这样的探索,让“外部输血”向“自我造血”转变,以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和效率,打赢脱贫攻坚战!

  巴东脱贫档案

  巴东县是深度贫困县、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移民库区,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18个、贫困人口18.2万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为39.09%,是湖北省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恩施州唯一的深度贫困县。

  巴东硒资源丰富。近年来,巴东紧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与杭州市下城区紧密对接,拓展巴东县特色农特产品硒品入杭渠道,还借助发展旅游、康养、电商等扎实推进消费扶贫。2019年1-9月,全县销往东部农产品累计销售额1998.41万元,累计带动脱贫人口1227人;线上交易额持续增长,全县农产品交易额累计达1.14亿元,同比增长28.3%。

  截至2018年底,全县已实现87个贫困村出列、13.54万人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10.5%。今年计划31个村出列、15631户44655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3%。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孟静 通讯员 张应喜 张安地 焦国斌

编辑:陈思源 责任编辑:王敬东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湖北巴东县:能人引进来 山货卖出去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