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苏绣慧心 妙手山川:创作创新有时就是纠结
面孔 央视网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6日 07:40

央视网消息:“已经绣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个丝线要分得很细很细。”一位美丽的绣娘,正在一幅五彩斑斓的锦绣山川上针脚纷飞,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这片烟雨江南,虽未着丹青,却蕴着她心中细腻醇厚的乡情。

“有原稿,是一幅宋画《千里江山图》,我是取了一段局部。让古画用现在的苏绣技法、针法,来赋予新的内涵。”那丝线牵扯、一举一动,也都透着一种古典的温柔、恬静、典雅。

近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江苏成就展在国新办新闻发布厅举行,在序厅中,苏绣等多种江苏传统技艺在现场展示。负责苏绣展示的,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姚惠芬,她带来的《千里江山图》再次艳惊全场。

这方宽85公分、高90公分的布帛细密温厚,是姚惠芬一年多的心血。艺高人胆大,她凭借深厚的积淀进行了再创作:将一根根丝线分为两三丝甚至1/32、1/64丝,以近200种交错纵横的颜色,赋予了古画新的意义。

“我从事刺绣已经40年了,仿真绣第四代传承人。”姚惠芬回望来路,平静微笑说着。她出生于苏州的一个刺绣世家,从小就对苏绣产生了浓厚兴趣。家里面全都是从事刺绣的,爷爷是刺绣画稿高手,父亲当过乡刺绣站站长,她和妹妹五六岁就跟着奶奶和妈妈拿起绣花针。

开始是跟着家里绣,后来就重新拜老师拜师傅,先后师从仿真绣创始人沈寿的第三代传人牟志红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娴,学习刺绣技艺。

“慢工出细活,绣者一定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这是工匠精神很好的体现。”因为一幅好作品要花很长时间,慢慢她有了自己的感悟,“一直说,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情。”

“学艺的过程,会碰到很多问题。其中,创作过程难度蛮高。”谈及学习过程中什么最难,姚惠芬深有感触。前面是跟着老师来学、来绣,这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到了现在,其实是一个创作、创新的过程,肯定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有时候确实也很纠结。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审美!”如今的苏绣,拥有姚惠芬40年前不敢想象的“排面”。2017年的时候,她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有的客人因为喜欢她的作品,仔细端详她的双手,惊叹是什么样的巧手绣出如此精美的作品,有的客人甚至会为了拍摄刺绣细节,跪在绣品前。“有一系列作品,用到了苏绣当中,全部50多种针法。这跟平时创作的作品完全不同。传统的苏绣是和而不同,讲究整体和谐。但是那次的创作讲究的是不同而和,每一个个体是不一样的,但是融合在一起,还是很和谐。”

“还有就是培养传承人、培养接班人!”谈及难处,姚惠芬有着清醒认识。“像我自己,已经绣了40年了,接下来,可能再绣个10年、最多20年,到时候,眼睛也可能要花了。”所以这几年,她经常给大学生乃至小学生、刺绣非遗传承人、外国友人上课,从不同维度来教授苏绣。让他们慢慢了解、喜欢苏绣,特别让更多年轻人加入,润物细无声地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我现在是慢慢布(播)下种子,慢慢发芽,慢慢成长。若干年之后,可能他(她)也会往这方面发展!”

编辑:刘亮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