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老舍戏剧节北京开幕 将于国内外展演12台26场演出

来源:澎湃新闻  |  2019年09月23日 16:47
澎湃新闻 | 2019年09月23日 16:47
原标题:第三届老舍戏剧节再启:老舍是最具国际视野的中国戏剧家
正在加载

  以“呼唤戏剧文学精神”为创办主旨的老舍戏剧节已经成功举办两届,2019第三届戏剧节已于9月19日在北京开幕,并将一直延续至11月23日。本届戏剧节分为剧目展演、“戏剧茶馆儿”文化活动以及“北京年节”主题展览三大版块。剧目展演共包括了国内外12台26场演出。

  今年适逢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本届老舍戏剧节联合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中国分会(以下简称IATC)举办了专场论坛,共同为老舍戏剧节揭幕,9月21日,一场以“文学性与剧场性”为题的对话在国内外学者间展开。老舍的文学精神的民众性和国际化,以及戏剧文学对于剧场的意义,再次被重新关注并讨论。

  戏剧节由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北演)和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中国老舍研究会、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戏剧家协会协办。

  国内剧场单元:重视经典文本再解读

  “呼唤文学精神”是老舍戏剧节永恒不变的创办初心,也是剧目挑选的重要主旨,今年大部分剧目依然是经典文本在舞台的重新解读。

  作家万方向父亲曹禺的致敬之作话剧《新原野》,由立陶宛当红鬼才拉姆尼·库兹马奈特执导,冯宪珍和孔维主演。而曹禺先生的经典剧作《雷雨》也来到了老舍戏剧节舞台之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将原汁原味呈现时代经典。

《新原野》

  北演戏剧出品的两部原创作品也参演戏剧节,包括京剧名家演绎话剧《广陵散》,讲述了极端政治环境下,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做出的个人选择和人物命运的故事。

  此外,北演戏剧另一新作《运河1935》也将率先在老舍戏剧节进行首演,该剧取材于乡土文学代表刘绍棠作品《渔火》《蒲柳人家》,以北京通州运河文化为背景,以革命历史人物形象和故事为主线。

  继去年《平凡的世界》亮相第二届老舍戏剧节后,陕西人艺此番携中国话剧扛鼎之作《白鹿原》再次来到老舍戏剧节,此版本是原著作者陈忠实先生最满意版本。

  另有台湾先锋喜剧《三人行不行》,该剧历时24年超400场演出,原创编导是台湾著名剧作家李国修,现由台湾实力派导演樊光耀执导,两男一女分饰30个角色,探讨了都市中错综诙谐的人际关系。

  国际单元:世界名团演绎大师名作

  第三届老舍戏剧节国际单元荟萃世界剧坛的名团佳作,演绎大师们的不朽名作。

  戏剧节有三部致敬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分别是来自英国环球莎士比亚剧团的《第十二夜》和《错误的喜剧》。来自波兰羊之歌剧团的《李尔之歌》。

《李尔之歌》

  此外,法国诺诺剧团带来萨缪尔·贝克特作品《等待戈多》。在诺诺剧团的版本中,两个流浪汉在遭遇了无尽的等待后遇到了具有超现实主义,且总是自相矛盾的波卓和幸运儿。

  国际单元还包括来自马其顿比托拉国家剧院的《孩子梦》,该剧系以色列国宝级剧作家汉诺夫·列文编剧,列文是以色列卡梅尔剧院的灵魂人物,一生创作剧作六十余部,其中享誉国际的《安魂曲》就出自他手,此次老舍戏剧节上的《孩子梦》则讲述了一个孩子和母亲逃往遥远未知国度,寻找避难所和救赎的故事,以此向汉诺夫·列文这位以色列的良心剧作家致敬。

  还有来自德国弗洛兹默剧剧团的面具默剧《生命无限好》,在90分钟的时间里带领观众“穿越”生命的时空,重现从呱呱坠地到步履蹒跚不同阶段的插曲,演绎生命百态和人生况味。

《生命无限好》

  “北京年节”主题展览:再现老北京生活风貌

  今年,第三届老舍戏剧节在去年《老舍点戏》书画展的基础上,以“北京年节”为主题,搭建以“老舍”笔下的京味民俗文化为主旨的展览。

  展览以老北京三大节日为展览主线,挖掘老舍文学作品中的相关节庆风俗、历史掌故、民俗资料等,以重温老北京节庆的形式进行“场景重现”。形式上采取高科技手段,辅以现场演示、互动游戏等元素,复原老舍作品场景,从天空中盘旋的鸽哨到街上的新年庙会再到老舍先生曾用物品,还原老舍笔下的北平城,让观众感受老舍作品的“穿越之旅”。

  “北京年节”主题展览还将开辟单独区域将老北京年节所涉及的老字号及非遗文创产品、日常用品、饮食医药及服装服饰等联动起来,体现民俗与非遗中的生活美学与艺术时尚,让京味文化深入百姓生活。展览还将特邀非遗传承人或专业演员,以表演的形式将非遗文化演绎出来,让观众更直观了解“京味文化”,是一个“动起来”、“玩起来”的活态传承盛会。

  开幕戏剧论坛:要重新认识老舍的国际性和现代性

  第三届老舍戏剧节“戏剧茶馆儿”文化活动包括戏剧论坛、主创见面会、剧本朗读和主题讲座等文化活动。

论坛现场

  作为今年老舍戏剧节开幕的重要活动,《国际视野下当代剧场文学性》主题论坛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举行,这也是本届老舍戏剧节联合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中国分会共同举办开幕戏剧论坛。

  论坛上,戏剧评论家、前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林克欢提到,应该重视老舍的国际视野和国家化,而不只是一个北京文化的代表:“大家谈到老舍的时候,一直是把他作为北京文化的代表之一,把他的小说也好,戏剧也好都作为京派的代表作品,又是通俗性的,民俗性格大家,这些说法都没错。但是大家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老舍在英国教了五年书,后来又去了美国,对他一生的经历极端的重要。因此,在他表面上的这种民俗性的背后有着坚实的广阔的国际视野,假如没有这个,老舍不可能成为不世的大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今天我们如此重视,恰恰从30年代那一批作品起,他和当时从政治角度出发的,阶级斗争出发的剧作家不一样,他从文化的角度、宏观视野出发来审视人生,审视历史,审视中国的大变局。”

  林克欢最后总结:“为什么老舍戏剧节对我们如此重要呢?因为在中国的这一批大戏剧家里,他是最有国际视野,也最值得我们尊敬、学习、研究的,我们要好好通过舞台演出来传达伟大的文学家、戏剧家的国际精神。”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伟同样认为,“如果只把老舍作为北京的一个名片,北京的一个文化人物,我觉得这个定位把老舍矮化了,我们今天如果说要弘扬老舍的文学价值,让老舍的文学性对我们今天的戏剧创作依然有意义的话,我觉得应该凸显老舍戏剧和文学作品的现代性内涵。”

  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吴戈则谈到了从老舍看文学性与剧场性之间的关系:“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从希腊罗马到莎士比亚,一直到当下的欧美戏曲,大量的戏剧文化能够沉淀下来的价值物或者是内容,或者是那些可以超出国界,超出时代的那些作品,都是戏剧文学文本的样式。只有戏剧文学这个本子留下了那个时代的戏剧文化的风貌,戏剧样式。戏剧文学对剧场艺术来说至关重要,戏剧文学管戏剧文学的事,剧场艺术管剧场艺术的事儿,但是两者的联系绝对不能割断。老舍是世界的,是中国的,更是北京人的,一座剧院,一个人群,一种文化,其实就是北京文化,我觉得这之间的联系应该抓紧。”(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编辑:涂悦清 责任编辑:王敬东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第三届老舍戏剧节北京开幕 将于国内外展演12台26场演出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