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15万件文物“回家” 揭秘回归文物背后的故事

来源:央视网  |  2019年09月18日 09:53
央视网 | 2019年09月18日 09:53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央视网消息:伯远帖、五牛图、王处直墓浮雕石刻、龙门石窟石刻佛像、秦公墓地金饰片、皿方罍、圆明园青铜虎鎣、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曲折的回归故事。9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讲话中指出,流失海外中国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物的聚散回归,与国家治乱兴衰息息相关,紧紧牵动中华儿女心弦。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流失文物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从1949年至今,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

  此次展览精心遴选了25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统筹调集全国12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文物参展,挖掘讲述文物回归的曲折历程与精彩故事。让我们一起在回归故事中领略文物回归工作70年的波澜壮阔。

圆明园兔首铜像,清代,弗朗索瓦·皮诺先生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世纪中叶,列强的坚船利炮,震破了晚清朝廷天朝上国的迷梦。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万园之园付之一炬,珍贵文物被掠西去。一件件失去了尊严与荣光的珍宝,在颠沛流离中记录着令人唏嘘的往事,也牵动着万千国人的心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圆明园兽首在内的我国流失文物陆续现身海外,国际拍卖企业屡屡高价渔利,国人强烈愤慨谴责,国际舆论广泛关注,文物回归面临重重障碍。中国政府始终以坚定的决心推进文物回归,从牛首、虎首、猴首的国企竞拍,到马首、猪首的华商捐赠,再到鼠首、兔首的外国友人返还,圆明园兽首从星散到重聚,辗转走过的,正是一条中国流失文物回归之路。

  圆明园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后流失海外。兽首由清乾隆年间西洋画师设计,中国宫廷匠师制造,融合东西方文化特色。兽首形态逼真,表现细腻,展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准。

 《永乐大典》卷5248、5249“辽”字,明代1954年前苏联政府返还,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年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成,明嘉靖年间曾摹录一套副本。令人唏嘘的是,在历经政权兴替与战争浩劫后,《永乐大典》正本已经杳然无存,少数尚存于世的副本也多散失。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德国士兵曾从北京翰林院抢走3册《永乐大典》,后收藏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图书馆。1955年12月11日,前民主德国总理格罗提渥向中国返还了这3册《永乐大典》以及10面义和团旗帜。

 王献之《中秋帖》卷(复制品),晋代,原作藏于故宫博物院。(因中秋帖、韩熙载夜宴图目前正处文物休眠期,此次展览展出复制品。)

  《中秋帖》《伯远帖》和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快雪时晴帖》被乾隆统称为“三希”。清末时,中秋、伯远二帖被溥仪携出紫禁城,其后几易其手,辗转至港。1951年10月,郑振铎得悉“二希”即将询价出售的消息后,立即在徐森玉、胡惠春、徐伯郊等人的协助下,启动文物抢救工作。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的王冶秋奉命偕同上海文管会主任徐森玉、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兼程南下谈判,最终成功购回“二希”,拨交故宫博物院收藏,结束了两件国宝长达数十年的颠沛流离。

 杨铨捐赠文物

  杨铨,祖籍广东,少年时随父移居香港,为祖国文物流失倍感痛心,立志尽毕生之力保护中华文物。日军侵占香港期间,杨铨历经万难,才得以使收藏文物免遭荼毒;解放前,他又目睹中国文物在香港饱受帝国主义分子、军阀官僚和不法奸商盗卖外流的境况,痛心疾首,一心渴望祖国强盛。1946年,杨铨向郭沫若表示,要把个人所藏文物无条件捐献给“可信任政府”。故新中国成立后,他深刻认识到“解放后祖国强盛起来,更因为政府注重对文物的保管、整理和研究”,自此立志将文物全部捐献给新中国政府。

  1959年至1964年间,杨铨先生克服种种困难,分8批将其珍藏的5000余件(套)文物运回内地,捐献给国家。杨铨先生毕生心愿得已完成。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政府接受的最大规模的文物捐赠。

 铜鹤,清代,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藏。

 宝云阁铜窗,清代,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藏。

  颐和园宝云阁铜殿建于乾隆二十年,铜殿梁柱、斗拱、椽瓦、匾联等全部构件采用我国传统的“拨蜡法”和“掰沙法”工艺铸造。1900年,颐和园被八国联军劫掠,宝云阁铜殿十扇铜窗因此流失至法国。

  1992年前后,美国工商保险公司董事长莫里斯·格林伯格偶然获知了十扇铜窗的下落,以重金于1993年7月购得这批铜窗,并无偿赠还中国。1993年12月3日,铜窗复位安装工程在颐和园竣工,铜窗终于得以重归于宝云阁。铜殿巍然,让后人宛然想见当年的万寿风光、清漪秀色。

  1975年,英国安布罗斯·哈丁博士无偿赠还了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自清漪园(颐和园前身)的清代铜鹤等文物。

  宝云阁的全部构件采用我国传统的“拨蜡法”和“掰沙法”工艺铸造,之后再连铸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铜殿,体现了我国熔模铸造技术的卓越成就,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铜鹤的风格写实,造型丰满健硕,寓意吉祥。颐和园文物回归对于恢复颐和园完整性、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

  颐和园铜窗、铜鹤等是较早通过国际友人捐赠的方式回归的流失文物。

 高树龛佛首,北魏,美籍华人归还,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看经寺罗汉像,唐代,加拿大政府返还,龙门石窟研究院藏。

  20世纪初,中国古代佛教雕塑艺术宝藏龙门石窟遭到严重的破坏与盗凿,无数精美造像流失海外。古阳洞、莲花洞、火顶洞、万佛洞、看经寺等遭到的破坏尤为严重,很多石窟的佛雕长期“身首异处”。其中,看经寺浮雕罗汉像在20世纪30年代被盗后,曾现身欧美拍卖会上,后被捐赠给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收藏。2001年4月,经过双方友好协商,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在充分了解浮雕罗汉像被盗的背景及其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后,决定将文物无偿返还给中国。这是我国政府首次促成国外重要文物收藏机构退藏并返还流失文物。

  看经寺浮雕罗汉像的回归,开启了龙门石窟被盗佛像回归的序幕。2004年至2005年,经过严密的专家论证以及龙门石窟研究院的研究确认,国家文物局抢救征集了包括古阳洞高树龛北魏释迦摩尼佛首、火顶洞观音菩萨头像在内的7件龙门石窟佛教造像,于2005年10月在龙门石窟举办流失海外龙门石窟回归庆典。

 青铜皿方罍,商代,湖南省博物馆藏。

  1919年,湖南省桃源县漆家河出土了一件器型硕大,雄浑庄重,做工精美的青铜方罍,因其上的铭文而被称为“皿方罍”。该罍是中国晚商、西周早期青铜器的代表之作。 

  当时中华大地灾难深重,文明不昌,器身不幸流落海外,辗转流传于数国古董商人之手,颠沛流离于亚洲、美洲和欧洲的异国他乡。器盖一直留在国内私人之手,1952年收归国有,1956年湖南省文管会移交给湖南省博物馆收藏至今。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藏家与省博物馆数度互动,双方均想以各自的方式使器物合璧,终未成功。

  2013年,皿方罍再现国际拍卖市场,并将于2014年3月正式在美国进行拍卖。为使文物不再流离海外,在国家文物局协调下,在湖南省委、省政府支持下,湖南省派出代表团赴纽约洽谈文物回归事宜。最终在各方善意促成下,原先的拍卖计划被取消,皿方罍器身得以重回祖国怀抱。2014年6月28日,皿天全方罍身首合璧,入藏湖南省博物馆,终于走完了这条历时百年的回归之路。

 邓峪石塔塔身,唐代,山西博物院藏。

  1998年,邓峪石塔塔身被盗,辗转流落至我国台湾地区,2015年由私人藏家捐赠给中台禅寺。该寺开山方丈惟觉长老得悉塔身来自山西后,愿意将其捐赠返还。国家文物局得知相关讯息后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专家组开展调查核实、现场取证工作,并协调山西省文物局和中台禅寺共同开展史志研究、鉴定比对工作,最终确认中台禅寺所存石塔塔身确为邓峪石塔被盗的塔身部分。2016年8月,山西博物院与中台禅寺签署《捐赠文物协议》。2017年1月,塔身运抵山西博物院,终于回到暌违20载的家乡。

  邓峪石塔位于山西省榆社县邓峪村,是一座唐代石雕彩绘四面佛造像塔,由底座、塔身、塔檐和塔刹四部分组成。石塔造型庄严古朴,高浮雕造像丰腴健美,是盛唐佛教石刻艺术杰作。

  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宗同源、人文一脉相承。塔身安然重归故里,为多年离乡之愁画下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是留在两岸民众心间、载入两岸文化交流史册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青铜虎鎣,西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原为圆明园旧藏。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其中青铜虎鎣被英国一海军军官哈利·埃文斯掠走带回英国。

  2018年3月,圆明园虎鎣即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引发我国各界强烈反响,深深牵动着国内民众和爱国华侨华人的心弦。获知虎鎣下落后,国家文物局在第一时间开展信息收集、协商谈判、协调联动、宣传引导等多方面工作,综合运用外交、商业、舆论等多种途径,积极推动青铜虎鎣返还。

  2018年4月底,青铜虎鎣境外买家表示愿将文物捐赠给中国国家文物局。2018年9月21日,国家文物局代表团在中国驻英国使馆举办虎鎣捐赠接收仪式。2018年12月,青铜虎鎣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春秋早期。

  2019年3月初,国家文物局获悉,日本某拍卖行拟拍卖疑似我国流失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立即组织专家团队对青铜组器进行研究,确认其为近期湖北曾国墓葬被盗掘后非法出境的文物,并随即会同公安部门通过刑事与外交渠道共同开展追索。

  3月9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照会日本驻华使馆,要求日本政府依据相关国际公约规定,返还我国流失文物。同日,日本拍卖企业公开声明撤拍青铜组器。随后,中日两国政府代表共同约见拍卖企业代表,公安机关紧锣密鼓推动文物盗掘走私犯罪调查,最终促成青铜组器拍卖委托人将文物无偿上交国家。

  曾伯克父青铜组器,为春秋时期曾国高等级贵族克父所铸,包括鼎、簋、壶、甗、霝、盨等6大类共8件,品类丰富,铸造精致、保存完整,每件青铜器均有铭文,共计330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曾伯克父”器物群为目前考古发现所未见,对于研究春秋时期历史文化、曾国宗法世系以及青铜器断代与铸造工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彼时散去,每一件文物所担负的,是时代之重、民族之殇;今朝归来,这每一件文物所书写的,是复兴之路、中国之梦。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中下旬。

编辑:邢斯馨 责任编辑:王敬东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70年,15万件文物“回家” 揭秘回归文物背后的故事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