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儿院收集2万个儿童心音 人工智能代替听诊器

来源:钱江晚报  |  2019年09月12日 11:41
钱江晚报 | 2019年09月12日 11:41
原标题:收集2万个儿童心音,人工智能代替听诊器
正在加载

  钱江晚报讯 9月12日是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出生缺陷早预防,健康中国我行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书记舒强教授说,先天性心脏病是浙江省出生缺陷首位病种,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是新生儿和婴儿死亡主要原因。

  据悉,由浙大儿院牵头的浙江省先天性心脏病救治网络平台从2012年就一直推广先心病筛查工作。来自浙江省新生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会的数据表明,先心病已经从死亡发病率第一名降到了第三名。

  今年4月份启动免费的先心病筛查以来,浙大儿院会同243家筛查机构和170家诊断机构,一共发现了1760名先心病新生儿,其中20%需要在1岁以内手术,其余进行长期随访和健康管理。

  “各地原则上推广‘双指标法,也就是心脏杂音听诊、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来进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早期筛查技术。但是人耳听诊存在一定误差,医生听的时间长了容易产生疲劳感,基层医生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我们联合技术公司研发了一种数字听诊器,能提高听诊的效率和准确度。” 舒强教授说,团队在一周前刚刚拿到2019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数字听诊器是如何工作的呢?日本濑户内海的丰岛上有一个“心脏音博物馆”,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收集了世界各地人们心脏跳动的声音,并在一个黑暗的房间扑通扑通地播放。浙大儿院心脏团队也收集了2万多儿童的心跳声,有着不少残缺的心跳声——心脏杂音。

  徐玮泽医生说,这些心脏杂音是供人工智能学习的大数据,随着心脏杂音的不断累积,数字听诊器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精准。

  “数字听诊器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本地医务人员采集心音信号,上传到云端,用人工智能分析心音信号,给出参考意见,协同先心网络平台形成可追踪的辅助系统。2017年,我们就用第一代数字听诊器在青海1000多名儿童中筛查出98名先心病患儿。第二代在今年6月份完成研发,预计明年年初优化后上市。”

  舒强教授介绍,浙大儿院在依托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化儿童健康保障及疾病防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推动医、研、企融合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开发针对儿童的新药制剂、医疗器械及相关健康辅助产品。很多看似离普通市民很遥远的科技成果,已经在儿童健康方面发挥作用。本报记者 张冰清

编辑:林楠 责任编辑:刘亮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浙大儿院收集2万个儿童心音 人工智能代替听诊器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