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国:做什么都必须得优秀,要不然感觉对不起这名字

来源:北京晚报  |  2019年09月10日 16:11
北京晚报 | 2019年09月10日 16:11
原标题:吴建国 建国,赋予我不服输的劲头儿
正在加载

  把“建国”这个名字安在一个小女生身上,听上去似乎有些违和。来自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的党支部书记吴建国却不这么想,在她看来,从小被当成男孩子养大,“建国”赋予了自己要强的性格和不服输的劲头儿。

  一路在朝阳成长、接受教育,又耕耘在朝阳教育的她深深觉得,“做什么都必须得优秀,要不然感觉对不起这名字”。

  从农村来再回到农村去

  “一听名字就知道生日,别人都不用特意去记。”吴建国的父母曾这样打趣给她起名带来的好处。的确,吴建国出生于1979年10月1日,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除了青春期短暂地羡慕过“婷”“娇”等女性化的字眼之外,她从来没有觉得“建国”这个阳刚气的名字给自己带来过什么困扰,反而庆幸名字给了自己要强的品质。

  吴建国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初中毕业时,她以高出分数线30分的成绩考入中等师范学校。“那时候老师给我的感觉是,家里只要有一个人考上了师范,全家人都很提气。”懂事的她想做老师其实还有个小“私心”,“读其他高中都要花钱,师范生是免费的,不想给家里再添负担。”

  由于中专学习优异、表现出色,1998年,吴建国被保送到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继续专科的学习。在那个年代,如此宝贵的机会为她和同学们赢得了一张张名校的入场券。

  面对毕业后多样的选择,吴建国却早早拿定了主意,她选择了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朝阳区十八里店小学,“我坚信农村也有好教师、好干部,也能教出好学生。”

  一遇伯乐走上成长快车道

  “学校成就了我,给我这个年轻人提供了很多机会和平台。”回想起十几年前的决定,吴建国毫不后悔。

  对于当时的农村学校来说,培训、听课、赛课资源确实匮乏。即使这样,吴建国也努力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优秀教案,带给她讲课思路的启发;师傅的课,为她传递出鲜活的经验和感受;楼道走过的一瞬间,从每位教师的板书、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中,她也能吸收到新的灵感和领悟。

  作为“高材生”,吴建国自然受到了学校的重点培养。工作第四年,她就担任了学校的教学主任。那时,学校里老教师多,教学方式还比较传统。于是,课堂成了吴建国改革的主战场,她相信,学生的成长就是由一节节课拼接而来。

  幸运的是,她遇到了自己教育事业的第一个伯乐:2003年,校长陈春红来到十八里店小学,“频繁聘请教研员听课,主动参加评优评先工作,开着夏利车带着我们去教育发达地区听课……”这下子,吴建国好学的劲头儿有了释放空间。

  时代的发展也给她这个农村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机遇。随着朝阳教育农村教师助力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特级教师进校园工程的启动,她的成长也走上了快车道:教学设计、论文、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接踵而至,一名青涩的农村教师快速成长为学科骨干,并带动更多青年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生力军。

  二遇伯乐加入基础教育新课题

  在教学和管理岗位上不断精进的同时,吴建国也从未放弃自我提升的机会:2016年,朝阳教育提供给她研究生学历提升机会,圆了一个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

  2017年,在经历了多个岗位轮转之后,吴建国来到了优质品牌学校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担任党支部书记,开始了自己教育事业的新征程。

  在传媒附小,她遇到了第二个伯乐:在张丽荣校长的支持下,她加入了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的新基础教育课题,希望在课题的引领下能进一步加深自己的专业研究,并带出一支年轻能干的教师团队。

  虽然身居管理岗位,已不再从事一线教学,但是多年来,吴建国从未中断示范课、教研课,数学学科的备课、学科质量分析、出卷、阅卷也一直坚持参与。“无论什么时候专业都不能丢”,既是学校的期待,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编辑:涂悦清 责任编辑:王敬东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顶部
最新推荐
精彩图集
正在阅读:吴建国:做什么都必须得优秀,要不然感觉对不起这名字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