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唐代芭比”的绢衣彩绘木俑 美妇人的花衣裳

娱乐新闻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9年08月23日 05:1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唐·绢衣彩绘木俑

  南北朝·“胡王”锦

  唐·联珠猪头纹锦覆面

  唐·美人花鸟图绢画

  汉晋·“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林淼

  展览: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

  展期:2019年7月9日至9月9日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展厅

  丝绸之路如今人们耳熟能详。虽然文献中信誓旦旦地声称丝绸是这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但考古工作者在万里丝路上,却很难找到丝绸遗物。这当然不能归咎于史学家们信口雌黄,只是并非什么地方都能与丝绸“长相厮守”。身为娇嫩的有机物,只有特殊环境能让那些乱花迷人眼的布料穿越时光。而新疆恰是因为埋藏环境干燥,而成为了一块有“艳福”的地方。所以,国家博物馆近期举办的“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的最大亮点,便是把丝路上货真价实的珍贵丝绸和“服装模特”一并带到了我们的面前。

  锦上的“胡王”与“二师兄”

  衣食住行,衣服位列第一。做衣服,第一个步骤是选布料。布料的质地决定了舒适度,布料的花纹决定了是否美观。而舒适与美观进一步延伸,则又被升华为社会等级与权力的象征。从里子到面子,布料都是关键。并非所有的织物都能够内外兼修,而古代中国的伟大发明丝绸偏在这两方面均卓尔不群,自然备受海内外欢迎。

  新疆是我国出土丝绸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尤以东汉至隋唐时期的产品最为丰富精彩。根据不同的织造方法,丝绸可分为众多种类,如洁白的平纹丝绸称素就,未经漂练的泛黄丝绸称绢,平纹地上起斜纹花称绮,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称绫。工艺越是复杂,丝绸便越是名贵,而极品公认为锦。从“锦”字的构成便可知道,它是黄金般的丝帛。锦用两种以上的彩色丝线显花,工艺复杂,花纹多样,自然价格昂贵。正因如此,若想了解某个时代纺织业的最高工艺水平,最终还是要着落于对锦的观察。而此次展出的锦,堪称中国丝绸史中教科书级别的文物,而且颇具趣味。

  虽然位于“万里同风”展隔壁展厅的“大美亚细亚”分走了新疆出土的最重量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让人略感遗憾,但展览所见诸多精品仍让人大开眼界。

  先说“胡王”锦。从东汉起,锦面上流行以吉祥语词为纹饰。在西北地区出土写有汉字的丝绸,证明了当时汉文化对西域地区的辐射和对丝路的文化影响。很多锦出土后往往以锦上汉字命名。“胡王”锦的名称便来自于锦上的“胡王”二字。

  乍看此锦,或觉锦面残破,色泽暗淡,不过尔尔。但若顺着汉字仔细观察,会发现“胡王”二字以轴对称的形式出现。随着汉字扩展视域仔细观察,则可见到胡王周围的主体图案,实为一人牵骆驼。与“胡王”二字相同,人与骆驼竟也有镜像图案与之对称。镜像对称在何种情形可能发生呢?自然是水边河岸。由此答案水落石出,联珠纹围起来的图案主题,正是走在水边一人一驼的场景。联想到此锦的出土背景,则行走丝路沙漠恰逢绿洲水源的欣喜共鸣,油然而生。

  另一件引人注目的锦以大红为底,色彩艳丽,定睛一看,主体纹饰却是“二师兄”的大头贴,但其年代却比猪八戒形象的诞生早上七八百年,或许是八戒的远祖之一。它虽然肥头大耳,但却獠牙毕露。实际上,这件锦上的猪头并非中原文化的产物,其原型有可能来自萨珊波斯。在流行于萨珊波斯的祆教中,军神韦勒斯拉纳的化身之一就是“精悍的猪”。以猪头为纹饰,实际表达了对神灵的礼赞。军神化身出现于丝绸之上,现身于西域,正显露出西方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

  浏览众锦,虽然主题各异,颜色纷繁,但若留心,却能在锦上找到共同的图案——联珠纹。所谓联珠纹,是指由小圆珠连缀组成的条带状或圈状图案。“胡王”锦上所见的联珠圈是联珠纹的典型样式,从6世纪中叶到7世纪末曾是中国最为流行的纹样。虽然圆圈纹常见于各地,但是圆圈成串的联珠纹,其源头却在西方。就中国的发现而言,早期发现的带有联珠纹的丝绸,其圈内的主纹往往带有祆教因素,表明波斯文化在联珠纹东传过程中的影响。伴随着东西交流的日益深入,联珠圈内也开始出现东方特征的对称动物纹与植物纹,实现了外来文化的本土化进程。

  历经千年的丝绸脆弱万分,当年触手的温柔腻滑当然无法再现。但是丝绸表面的精彩纹理,宛如昨日,而形式的巧思、形象的内涵及其背后的演变历程,仍能让展柜外的人们遐想连篇。

  “唐代芭比”的石榴裙

  喜欢好看衣服,乃是人之常情。但男人往往偏爱低调的奢华,爱把贵重的衣服穿出朴素的效果。女人就要诚实得多,从不掩饰自己对美的追求。古今同理。新疆的考古工作者提供“一条龙”服务,不仅挖出、修复了诸多丝绸遗物,同时还挖出了容貌姣好的“时装模特”。

  模特中最著名的一件,莫过于被称为“唐代芭比”的绢衣彩绘木俑。《长安十二时辰》中仕女的妆容,正借鉴于这位雍容的女子。从敷铅粉到贴花钿再到涂唇脂,一应俱全一丝不苟。而女子身上的衣裳正是唐代女装的基本三样:裙、衫、帔,也代表了当时时尚。帔上的纹饰淡雅,显示东方色彩,但实际上帔的渊源应追溯至中亚——里头是洋风扑面的联珠纹上衣,而联珠纹中的对鸟纹又证明这件衣衫已经经过了本土化的洗礼;下身的条纹长裙在我国最早从十六国时期开始流行,至唐代仍然不衰,只不过条纹较早期为窄。各地域的拼合配以历史的沉淀,奇妙地组成这唐代女子的美装。

  盛唐时期,正是唐代女性服饰的转变之时。据孙机先生研究,在“唐代芭比”的条纹裙之外,色彩更为浓艳的裙子日渐兴起。长安仕女游春之时,尤爱穿着此类裙子,与花与人,争奇斗艳。据说常常让男士们拜倒的“石榴裙”,便是由杨玉环的裙摆而来。出土于阿斯塔那187号墓的美人花鸟图绢画中,美人婀娜,裙摆飘摇,颇有贵族气度,或许便是那时候美人们喜爱的石榴裙中的一种吧。

  摄影/林淼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