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会宁会师 演绎不朽长征精神

中国新闻来源:央视网 2019年08月18日 09:5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1936年10月9日,红军总部及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顾国宁:我现在脚下的位置就是红军会宁会师旧址。1936年10月10日黄昏,朱德总司令在这里宣读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来的庆祝会师的贺电,整个会宁县城都沸腾了。

会师前一周,红一方面军就占领了会宁城,筹集大量粮食、蔬菜和御寒的衣物,以迎接红四方面军的到来。在他们准备的毛衣、手套上,还绣有“欢迎阶级兄弟”、“会师留念”等字样。

 10月9日,战士们在会宁南城门搭建了彩门,在城墙上悬挂欢迎标语,迎接由朱德总司令带领的红军总部及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10月10日傍晚,“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大会”在会宁县城文庙大成殿召开。这是红一、四方面军继1935年6月懋功会师后的第二次会师,红军官兵们激动万分,这也标志着两大主力部队团结一致,重新回到党中央的领导下。

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1936年9月下旬,在商议三军会师的地点时,毛泽东在了解了国民党军队的兵力部署后,选择了会宁。会宁北依黄河,东南紧靠西兰公路,有秦陇锁钥之称,既符合红军“行、打、藏”的战略要求,也有利于东进转移,是红军实施宁夏战役的必经之地。此外,会宁人多耕地多,民风朴实,有利于红军休整,补充给养。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原馆长 杜永胜:老百姓自发组织了秧歌队,开完大会以后就在文庙大成殿的月台上跳起了秧歌。会宁老百姓为啥欢迎红军,拥护红军呢?老百姓发现这支队伍和别的队伍不一样,他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群众家拿了东西付钱。

1936年,会宁县城人口只有6万左右,而参与会师的红军战士有7万多人,红军在会宁境内战斗生活的20多天里,会宁人民给战士们提供了最大程度的物资补给和支持。

6万会宁人民怀着对红军的深情厚谊筹集了大量的粮食、钱物,让他们带到了陕甘苏区。当地人民说“最后一把米端来作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衣裳、最后一个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也要送到部队上”。在当地,流传着许多红军与会宁人民之间的动人故事。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讲解员  席瑞雪:“红军小哥哥,十六岁正花季,头戴八角帽,身穿红军衣,听到敌人来空袭,奋不顾身扑上去,舍身救下小魏煜,英灵留在了黄土地”。

当年1936年10月,这位小战士正在街边刷贴标语,突然会宁城街道传来一阵骚动声,打乱了他的思绪。他回头一看,从远处,不断有老百姓抱头乱窜,并且大声呼喊着:飞机来了,要投炸弹了,大家赶紧跑啊。原来有一架敌机在会宁上空盘旋,不断往下投放炸弹。这位小战士当时撇下刷子,拔腿就想跑,可就在此时他发现自己前方有一个很小的孩子正在专心致志低头玩耍,毫不知情。他跑过去,突然听到一阵呼啸声从头顶划过。他抬头一看,一颗炸弹,直直从他头顶掉落,就这短短的时间他来不及多想,一把飞身扑了出去,把这个年幼的孩子紧紧护在身下,一阵巨响,这个小战士的尸骨已经支离破碎无法辨认了。年幼的孩子艰难地从他的腹部下方爬出,趴在他身上喊着:哥哥,哥哥,但是这稚嫩的声音再也唤不醒年轻的生命。

 纪念馆里的这张照片,已经是被救的魏煜年迈时的照片了。为了报答小红军战士的救命之恩,魏家人把小红军埋葬在自家的祖坟旁边,魏煜的3个儿子,分别叫魏继征、魏续征、魏长征,就是为了让后辈永远记住红军长征的历史和血浓于水的恩情“继续长征”。

1936年10月,红一、四方面军和红一、二方面军,分别在会宁、将台堡胜利会师。红军原本分散的力量逐渐汇聚,三大主力军像三只铁拳一样,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八十年前,这两万五千里的征程,是地球上一道耀眼的红飘带;现在这段征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精神的永久丰碑。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新闻图集更多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