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南方医科大学马骊:“当被别人需要的时候,也是幸福”

中国新闻来源:广东科技报 2019年08月17日 12:07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礼赞共和和 追梦新时代

“最美科技工作者”系列报道

  编者按:根据中宣部、中国科协等六部委《关于开展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今年5月,广东省委宣传部、省科协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荐最美科技工作者人选的通知》,推荐遴选 了10 位“最美科技工作者”人选。为此,本报特开展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系列报道,深入挖掘、广泛宣传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最美、争当最美,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

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南方医科大学马骊:“当被别人需要的时候,也是幸福”

  马骊 南方医科大学检验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分子免疫学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女教职工风采人物,当选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广东省妇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我们的工作是苦,压力是大,个人和家庭的代价也不小,但我从没想过任何回报。”马骊说,每当看到一批批优秀的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一项项研究成果投入应用,自己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欣慰。“工作,不只是我们的生存方式,当被别人需要的时候,也是幸福。”

  沉迷科研,硕果累累

  1994年本科毕业后,马骊被保送为免疫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参加国家2类新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研发。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从一接触课题开始,马骊就以实验室为家,经常一做实验就是一通宵。在实验进入关键阶段,她甚至连轴转,几天都不休息,经常不能按时吃饭。幸运的是,付出终于有所回报,她发明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重组蛋白提取纯化新工艺,有效解决了基因工程产品生产的瓶颈问题。利用这项专利技术,课题组仅用一年时间就开发了这一新药,一次通过卫生部检定及新药评审,取得新药证书,并以1200万元转让企业,实现产业化。这一新药也是广东省内研究、异地转让,并成功推动承让企业挂牌上市的第一个生物技术药。研究成果获得2000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刚考取博士的时候,为了寻求更好的科研培训,马骊告别新婚的爱人,只身来到北京,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了博士课题的研究。当时实验室条件极其简陋,2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挤着十来个人。没有独立的实验台和座位,设备也运转不开,学生只能在工作人员下班以后,利用晚上时间做实验、看文献,熬夜成了家常便饭。有一次,她持续高烧半个月,剧烈的咳嗽让她难以入睡,即便如此,她仍然坚持做实验,被大家笑称为“铁人”。在这样的条件下,马骊建立了以酵母双杂交系统为基础的受体功能域研究新技术体系,研究成果获得2002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也是广东省当年度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唯一的一等奖项目,她是第一完成人。完成学业后,她谢绝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多次挽留,放弃优厚的待遇,按时回校工作,带领团队开展感染免疫、T细胞免疫识别与活化的研究。

  2005年,南方医科大学成立生物技术学院。作为学院重点建设单位的生物技术系在初建时只有马骊和一个刚毕业的硕士,两个人一同面对的,是空荡荡的实验室和无人员、无经费、无设备的“三无”窘境。最困难的时候,她也曾偷偷掉过眼泪,但是,心底那份拼搏进取不服输的意志和建功立业作奉献的信念支撑着她。她一再告诫自己: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她反复用容国团的“人生能有几回搏”激励自己:“今日不搏,一生遗憾,决不能临阵脱逃”。短短一年时间内,科室就具备了承担多门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能力。

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南方医科大学马骊:“当被别人需要的时候,也是幸福”

马骊在实验室

  倾心事业,忘我付出

  马骊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但她认为自己不是妈妈的“好女儿”,也不是儿子的“好妈妈”。为了有更多的精力工作,儿子刚满6个月就被送往郑州父母家,一直到3岁才接回身边。儿子什么时候长牙、什么时候学会走路,什么时候学会说话,都只能从电话中知道。因为工作,她经常忽略了对孩子的照顾。有一次,因为全身心投入工作,她忘记了去接放学的儿子,弱小的孩子从头到脚被雨淋得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当儿子推开办公室的门委屈地问马骊:“妈妈,你怎么不来接我”时,她顿时无言以对,深深体会到为人母不能尽其责的愧疚。

  2010年底,马骊母亲被确诊为脑胶质母细胞瘤。当她忙完工作飞回郑州赶到医院时,妈妈已经下了手术台。看着仍处于昏迷状态的妈妈和她头上的纱布和绷带,她的眼泪夺眶而出。人们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妈妈该多希望在她上手术台的那一刻,是由女儿握着她的手安慰她呀,可是这个学医的女儿却远在千里之外的岗位上。2012年7月10日,马骊母亲术后复发、颅内多处转移,她知道女儿很忙,不让马骊回郑州照顾她。16日,当马骊修改完手里的文章回到妈妈身边时,妈妈已经不会说话了。在医院照顾妈妈的同时,她还不时地通过电话和邮件跟学生讨论课题,不耽误学生的学业。8月28日,妈妈去世了,那一刻,她心里不知有多懊悔。但是,时光如果可以重来一次,她仍然会这样做,因为她知道妈妈能够理解一名教师的追求,能够支持女儿为事业而做出的牺牲。

  组建团队,走向前沿

  从教25年来,马骊一直坚守在科研教学第一线。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4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5项、转让2项,参编免疫学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53篇、SCI收录63篇。年均授课266学时,主持教学改革课题7项,获教学成果奖3项,主编教材1部,发表教学论文10篇。培养博士生10人、硕士生20人,其中广东省高等学校“青年珠江学者”、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各1人,广东省优秀研究生2人,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基金1人,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医学奖学金1人,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2人,校优秀毕业研究生9人、优秀研究生12人,2人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三等奖。

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南方医科大学马骊:“当被别人需要的时候,也是幸福”

马骊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表彰

  2015年9月,马骊担任南方医科大学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她和全院教职工一起,脚踏实地,认真工作,不断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2016年,完成“检验与生物技术学院”组建方案,形成“四系、三所、两中心”的格局;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签订“4+1”(4年国内学士学位+1年英国硕士学位)合作办学协议。2017年,率先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以师生比1:2-4,对学生进行全程个性化指导;学院3名教师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占全校年度入选总数的1/3。2018年,整合全校附属医院资源、牵头申报的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资助率44.44%,立项数占专业技术人员数的1/4,创学院历史最高,人均立项数居学校前列;邀请六位顶尖科学家(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来校讲学,成功举办免疫学科高端学者系列讲座。近三年,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人、青年骨干教师5人,柔性引进特聘岗位教授2人。

  无论作为莘莘学子还是学生导师,无论学习深造还是科研教学,马骊始终把国家的需要作为人生的目标,始终把爱党、爱国、爱校、爱岗的情怀融入事业的追求,在教学科研这个平凡而神圣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刻苦钻研、不懈奋斗、忘我进取……2017年,马骊当选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为党的教育和科技事业建言献策,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的作用。2018年,她当选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为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广东“最美科技工作者”南方医科大学马骊:“当被别人需要的时候,也是幸福”

马骊参加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

  沉迷教研,初心永远

  除了“白加黑”,就是“五加二”,马骊一年365天基本无休,终日忙碌在实验室和教室,经常工作到深夜,甚至把午休都占用了。她知道,自己的这种工作和精神状态,源自于对党和国家、军队培养教育的回报,源自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源自于当年面对党旗的誓言。一位长辈看到她消瘦的身姿和面容,感慨地写下了“感恩图报,志向云天;沉迷教研,衣带渐宽;以苦为乐,懈怠不言;初心永远,疾笔新篇”几句话。她也以此勉励自己,不要骄傲,不要懈怠。

  “花时间去工作,这是你事业成功的代价;花时间去思考,这是你获得力量的源泉;花时间去学习,这是你智慧的基础。”马骊非常喜欢这首小诗,以此作为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字 | 冯海波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广东科技报社融媒体团队出品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