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璇:为无声世界奏响爱的音符

最美人物 来源:央视网 2019-7-24 第1044期 A-A+

央视网消息:除了左耳上带着不易看见的助听器,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郑璇看起来跟健全人无异。身为聋人博士,她不仅在科研上作出了骄人成绩,是享誉特教圈和手语圈的聋人学者,而且还长期奋斗在聋人高等教育一线,是学生心目中的励志榜样和“知心姐姐”。

1

两岁半郑璇因药物失聪,仅左耳剩下一丝微弱的听力,因此她经历了比“听人”更多的艰辛和孤独。失聪后,她的家人每天对着郑璇的耳朵“喊”话,用声音激活她的残余听力,还花光积蓄买来助听器和双卡收录机,让她学习说话。为了说出一个“菜”字,郑璇要足足练习几个月……

几年后,奇迹发生了:郑璇依靠助听器和读唇,可以与健全人正常交流。

6岁那年,郑璇背着书包去普通小学上学了。上课时,她坐在第一排紧盯老师的口型,下课后再向同学借笔记来补全内容。回家后,父亲还要结合笔记重新给她再讲一遍。完成当天的课程,父女二人还要预习第二天的新课……

郑璇毅力惊人,学习成绩一直优异。普校生涯结束后,郑璇考入了武汉大学,在念完本科和硕士后,在没有任何特殊照顾的情况下,她考入了复旦大学中文系,师从手语语言学家龚群虎教授,成为中国第一个聋人语言学博士。

2009年,郑璇临近毕业,面临抉择。她知道,中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聋人群体,需要得到良好的教育。她选择了重庆师范大学,这所大学的智障教育领先全国,可聋人师范教育是西部唯一的点,刚刚起步,还没有会手语的老师。同年6月,郑璇成为重师的“特教人”。她既能用标准的普通话给普通学生上课,也能用手语给聋生授课。

自身的经历让郑璇深深明白一个特殊孩子的成长成才是多么艰难。为了把孩子们教好,她常常备课到深夜,每一个手语动作和教学环节她都精益求精、反复斟酌。2013年底临盆在即,她仍挺着大肚子天天跑学校上课和指导学生论文,剖腹产手术后仅二十天就在家中召开研究生小组会。一次,她刚从欧洲开会回国,时差还没来得及倒,第二天她就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连续上了六节课。大家都说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1

比起教学生用手语,郑璇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重塑信心。“我小时候比较自卑内向,读本科期间不太敢和同学交流,但我一直没放弃找寻自信与自我认同。现在我是一个很平衡的双语双文化人,不管在哪个群体之中都能游刃有余。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聋人与健听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不仅要自己自尊、自强、自信,也要帮助别人打破‘巴别塔魔咒’。”在她看来,人与人之间实现顺畅的沟通交流是要以健全的心理人格为基础的,无论是聋人或是健全人。因此,她特别注重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去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强大的内心,使他们能够与健听人自信平等地沟通交流,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

1

郑璇曾作为中国首位公派聋人教师到美国孔子学院进行任教,不仅教授中国手语,也传播着中国的文化。在她的引领下,美国的孩子们学会了用手语表达“熊猫”,他们为找到自己的生肖属相而雀跃,为第一次吃到中国饺子、喝到中国茶而激动。在她的推动下,中国聋校和美国聋校建立了友好关系,大学之间也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开展了相关合作。

除了教学,郑璇在科研方面也成果颇丰。她以攻克聋人语言问题为目标,潜心科研。近十年来,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代表城市手势语料采集、信息标注和语料库建设”等6个项目;主研“中国手语类标记与类标记谓语研究”等国家级重大项目4项和市级项目4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1篇;出版三本专著和多本译著。学术界同行评价她开创了中国聋人进入大学任教并获副教授职称和硕士生导师资格的先河。

“我自己的职业目标就是希望在手语研究、聋教育改革方面可以走得更远,也希望在科研方面扎扎实实做出成果。我不希望聋人羡慕我只是因为我是博士,博士们敬佩我只是因为我是聋人。我希望把自己的所有标签都摘掉,做一个用成果说话的人。”郑璇发自内心地说。

“除了听,聋人们什么都能做。”美国聋人大学校长金·乔丹的名言,激励着郑璇在梦想的路上前行。她认为,自强就是要向前看,要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将来,因为只有内心强大才不会为已经发生的事感到追悔或自满,才能有一颗平淡安稳的心继续追寻远方。未来,郑璇将继续用爱在学生们的无声世界里创造最美妙的声音。(视频来源:2018寻找最美教师)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