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社会实验】“我家孩子绝不会跟陌生人走!”真是这样吗?
周荐 央视网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9日 10:19

央视网消息:“你在玩什么?叫什么名字呀?”“你爸爸妈妈做什么的呀?”“你想要这块糖吗?”“我带你去那边好不好,咱们马上就回来。”

日前,央视网记者在某公园做了一个社会实验,随机选取5位年龄不等的孩子,在征得家长同意并暗中监督后,上前与其沟通。

测试中,三岁以内的孩子,对陌生人防范意识较差,比较容易被记者提供的玩具、糖果等吸引,并提供相关个人信息。学龄儿童对记者戒备心理较强,不会轻易透露个人信息,能婉拒或果断拒绝跟记者走。

已经上学的孩子告诉央视网记者,他们在学校里会有相关安全培训,放假前,老师刚刚给他们讲了暑期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其中就有防拐教育这项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家长们平时也会或多或少跟孩子强调:不能跟陌生人走,不能要陌生人的东西。但当记者在实验现场跟孩子交流的时候,有的家长会在一旁鼓励孩子,告诉阿姨你几岁,跟阿姨过去看看吧,没事的……

保护孩子,也要警惕“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何提高孩子和家长的防拐意识?如何织密儿童的安全防护网?如何让社会的保护触角离孩子更近一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从孩子有认知能力开始,就应该逐渐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不能一味要求不与陌生人交谈,否则会过犹不及,关键是要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要学会识别,陌生人当中带有哪些特征的必须要防范,而不是一概而论。

教育孩子不接受陌生人的食品、玩具,不能给陌生人开门,不跟陌生人走,更不能向陌生人吐露自己任何信息。遇到紧急情况,要学会拒绝、学会大声呼救。这一点,孩子不一定马上能做到,但是父母要长期教导。

储朝晖认为,社会应该建立更加行之有效的防护网,保护儿童免受伤害,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他们本身就缺少关爱,鲜少与别人交往,有一个人对他好,他就会在感情上产生依赖,这种情况,更应该引起社会关注。各类主体应多方出动,形成保护合力,弥补儿童防拐防骗教育严重缺失的漏洞,牢牢织密儿童的安全防护网。

编辑:刘禛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