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快看-周五有故事】院士与13岁藏族娃的故事被写进了一封特殊的信中

社会新闻来源:央视网 2019年07月19日 16:26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虫癌”是当地人对包虫病的叫法,这是一种由棘球绦虫幼虫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内蒙古、宁夏等西部地区。其潜伏期长、早期不易发现,患病部位形似恶性肿瘤,致死率高。关于这个疾病今天要讲三个故事。

  第二次生命

  旦正措,是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满掌乡的一个藏族女孩。

  2017年7月,果洛州人民医院包虫病诊疗中心主任才旦带着医疗队下乡筛查包虫病时,第一次见到她,就察觉出了这个女娃娃的异样,“身体很瘦弱,特别内向孤僻,不正眼看人,消沉……”这些都是用来形容一个13岁的孩子。

  才旦向校长和老师反复强调:“带娃娃到果洛州人民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争取早点手术,国家的政策很好,费用都可以减免。”

  之后的一个月里,乡里筛查出的30余名严重的患者陆续来院救治,唯独不见旦正措。直到医疗队流动到“道扎孤儿学校”进行筛查,才又遇见了旦正措。原来几年前,旦正措的爸爸妈妈在两年的时间里分别因为结核病、肝包虫病而相继离世了,她和姐姐、弟弟寄居在舅舅家,不幸的是,舅舅和舅妈双双患有肝包虫病,他们难以抚养“同病相怜”的旦正措。

  才旦焦急地把旦正措的情况汇报给了周吉副州长,娃娃的不幸身世让这位女干部掉下了眼泪。“如果我们也放弃,这个娃娃就彻底被放弃了。”就这样,旦正措终于被带到了果洛州人民医院,然而等待她的是残酷的现实。

  经过CT检查,旦正措被确诊为肝包虫晚期,是囊性包虫病Ⅰ型,生长活跃度最高的一种,已经侵犯了门静脉、胆管等器官,核心瘤体又位于肝门的要害处。“州中心的医师看了片子后都摇头。”才旦说,他们将CT影像远程到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然而,得到的反馈也是否定的。

  “不能治”的消息终究传到了旦正措的耳朵里,她变得更加沉默,在病房里整日地流眼泪。此时,才旦才真正理解了第一次见到旦正措时看到的那种状态——那是被家人抛弃后,对生命丧失了所有希望的消沉。包虫病就要压断她最后的坚持了。

  就在旦正措要出院回到孤儿院的时候,才旦收到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的消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董家鸿院士要来了!

  董家鸿在十余年前就已开始关注肝包虫病,2017年7月前往青海,是董家鸿例常巡回义诊中的一次。

  而这一次,他将尤其牵挂于一个13岁的女娃娃。

  图为董家鸿为旦正措看诊

  图为董家鸿为旦正措看诊

  听取医师汇报、进行病例讨论、教学查房,董家鸿来到了旦正措的病床旁,看了病历后,他眉头紧锁,并未直接答复才旦是否安排手术。“娃娃的体质太差了,心态也消极,这么大创伤的手术害怕她扛不住;年龄小,瘤体大,又是在肝门这么核心的位置,对技术挑战太大了;这么重的患者,对果洛现有的围手术期的麻醉、术后的重症监护能力都是挑战……”才旦在心里一项项数着旦正措手术的难点。

  当他再次试着征询董家鸿意见时,“做吧。”只听到这两个字。

  然而问题又来了,旦正措是孤儿,谁来为她签手术知情同意书?

  孤儿院土登尼玛院长联系到旦正措的舅舅、舅妈,但两位监护人并不愿意签字,因为文化水平有限,他们对疾病缺乏最基本的认知,这也是他们本身没有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的原因,加之如此严重的病、这么大的手术,他们并不相信娃能活下来。在反复的疏导、沟通后,最终孤儿院院长先带头签了字,两位监护人才小心翼翼地跟着签了字。

  “我就像欣赏一次艺术表演一样。”才旦说。手术进行了7个多小时,董家鸿精准地切除了直径近9厘米的瘤体,“肝脏竟然可以保留得很完整,胆囊也保住了,出血非常少,没有用到输血……”才旦连连感叹,正因为术中的精准操作,大大降低了术后的监护压力,旦正措从第二天就开始恢复了,很快就顺利出院了,之后复查的情况也非常乐观,至今没有任何复发的迹象。

  手术一年后,董家鸿还记挂着这个孤僻的女娃娃。在同事韩东冬医师前往青海进行义诊时,董家鸿特地让她绕道果洛州,到孤儿院找到了旦正措,看望她并交给她一个信封,那里是董家鸿院士勉励她的1000元慰问金。恢复了健康的旦正措已经变成了一个干净、活泼开朗的小姑娘,被孤儿院院长表扬为班里的尖子生。

  2019年3月,旦正措参加了作文比赛,她把自己的故事写到了名为《想念父亲的岁月》的文章中,她记述了自己凄惨的身世,也更多地写到了遇到的好心人。她用藏语写道:“感谢董家鸿爷爷,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董家鸿曾说,他当医生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他救过来的生命重新活出了光彩。

  让藏区的百姓生活得更踏实

  孙永安站在海拔5000米的珠峰脚下,手持鲜红的党旗,在蓝天白雪的见证下,重温入党誓词的时候,他想起了第一次进藏时的情景。

  2016年6月,孙永安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科党支部书记,进藏参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科和西藏自治区神经病学学会的筹备工作,并看望参加第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科室成员孙葳大夫。

  孙永安没有想到,这次的初相遇,让他从此和西藏、和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科,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短短三四天的时间里,孙永安参与了查房、学术讲座和科研交流。正是这段经历,让他近距离地感受到了高原相对落后的医疗现状,产生了为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做一点贡献的想法。

  彼时,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科刚刚在援藏专家的帮助下,从内科系统中分离出来独立建科。这个年轻的科室缺少专门的神经科大夫、病种单一、设备落后,因此也留不住病人。

  2017年7月,当孙永安作为第三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进藏的时候,已经到了科室发展的第三个年头。“前两年的主要工作是打基础和强化,第三年就需要拓展了。我希望能让神经科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成为一个兜底的地方,让病人不用再转到其他医院。”对此,孙永安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在这里,孙永安承担了大量的医疗工作,第一天上班,他就被请到西藏自治区武警医院参加会诊。

  19岁的现役军人小杨,一周前突感双下肢麻木,逐渐发展到胸部,大小便失禁,甚至不能行走。

  经诊断,小杨患的是急性横惯性脊髓炎,如果不经过恰当治疗,很可能会终身瘫痪。孙永安将小杨转到自治区人民医院,经过对症诊断与及时治疗,小杨很快恢复出院,能够控制大小便,可以独立行走,胸腰部的不适感也有了很大的缓解。

  类似的情况还很多,年轻的脊髓炎军人、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主动脉夹层患者、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他们都在孙永安的帮助下得到救治。这背后,是藏区百姓对“北京来的大专家”的信任和认可。孙永安也不辜负这种信任,努力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一流水准带到西藏。

  经过几批援藏医疗队的努力,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口碑越来越好,北京专家的进驻让当地的百姓、整个援藏群体,甚至普通游客,都感受到了放心和踏实。“挺有成就感的,我们可以帮助很多人。”孙永安坦言,援藏经历是宝贵和难忘的经历。

  建设协和“大西院”

  2019年7月15日下午,北京协和医院在内科楼四层多功能厅举办第五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欢送会。协和医院委派的第五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共计10人,将于7月29日抵达拉萨,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

  图为第五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欢送会

  图为第五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欢送会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王小亭曾经3次前往西藏参加学术交流,感触颇深。这次以“组团式”援藏队员的身份入藏,让他更接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马上就要加入协和‘大西院’的建设发展,心情特别激动。把符合西藏需要的、正确的医学理念和技术传递给他们,真正帮助他们,这强烈地吸引着我。”

  王小亭认为,“协和的人是最有情怀的人,老一辈的传承我们必须坚守,我和我们队的兄弟姐妹们,正处于临床学术管理的正当年,一定不辱使命,完成好各项任务,为建设协和‘大西院’贡献应有力量。”

  第五批援藏队员在入藏前,将统一接受为期一周的中央单位援藏援青干部人才培训,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之后于7月29日集体奔赴拉萨,与第四批医疗队员进行两周左右的压茬交接。

  图为院领导和协和第五批援藏队员的合影

  图为院领导和协和第五批援藏队员的合影

  四年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在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基础上,业务量稳中有升,次均门诊费用及人均住院费用增速得到较好控制;在大病兜底、区域辐射、学术引领作用愈发凸显;对一些危重险急和具有重大社会影响患者的成功救治树立了人民群众对自治区人民医院的信心。

  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7省市一共投入近5亿元援藏资金,帮助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7地市人民医院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采购和科研教学等项目。拉萨 、日喀则、林芝、山南、昌都都建起结构合理、功能齐备的现代化医院,那曲、阿里医疗服务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文/冯松毅 通讯员/韩冬野)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新闻图集更多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