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星人”耿虎军:走稳脚下路,擦亮航天科研人的奋斗底色

行业先锋 来源:央视网 2019-7-10 第1034期 A-A+

1

央视网消息:“如果把卫星比作风筝,‘测控’就是人手中牵动的那根风筝线。因此,也有人把我们称作‘牧星人’。”

2016年天宫二号顺利发射后,作为“牧星人”之一的耿虎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自己投身的事业给出了如上所述的生动比喻。

耿虎军现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遥控遥测专业部副主任,1993年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成为中国航天测控队伍中的一员。

在航天测控科研战线战斗了二十多年,耿虎军和同事们不断填补测控技术空白,见证了航天事业的耀眼成绩。既要遥望太空,更要脚踏实地,耿虎军用科学报国的热血初心、勇于攻坚克难的品质,阐释了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浪漫现实主义情怀。

放飞“嫦娥风筝”的人

测控通信系统是载人航天工程八大系统之一,是航天测控网和天地通信的神经系统,是连接地面与飞船、地面测控中心与测控站的纽带,在载人航天任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拓展航天测控专业方向,争取更多的设备研制任务是工作核心。五十四所承担着国内外陆地测控站的全部研制任务,几乎占了载人航天全部测控装备的一半。

2010年,嫦娥二号在全世界的注视下奔向太空。测控系统布站的位置和嫦娥二号的飞行轨道有关,为了避开电磁污染较重的区域,要选择在戈壁深山等偏僻无人处,耿虎军和同事常常一呆就是几个月。

1

在嫦娥二号任务中,耿虎军带领团队完成了喀什站S/X频段统一测控系统、青岛站S频段统一测控系统、5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线和地面应用系统数据接收分系统及数据传输系统的改造任务。“这些测控站要能够监测到嫦娥二号的飞行过程,时时刻刻掌握其轨道位置。哪里建站合适,我们就去哪里工作。”耿虎军说。

在耿虎军的带领下,原本为嫦娥一号任务修建的只具备单S频段接收能力的喀什站18米单收站,被改造成一套完整的全功能测控站。这些创新使我国测控技术大幅提升,在测控能力和测控频段等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

守护“女神”在太空飞翔

2016年9月15日,搭载着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天宫二号发射的时候,我们的通信测控设备精准引导天宫二号进入预定轨道,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后,我们的设备精确控制它按预定轨迹运行,并及时将其采集的各种语音、图像信息传回地面中心,航天员上去以后,天地间的对话和影像传输,也靠我们的通信测控网。”耿虎军介绍,天宫二号能不能成功发射,在天上能不能安全运转,靠的就是看不见的通信测控网。

目前,通过中继卫星实现通信测控,已经成为载人航天通信测控网的主力。中继卫星通过地面终端站实现与飞船、指挥中心的联系。地面终端站主要负责中继卫星的指挥调度、控制计算、数据处理和信息交换,是中继卫星发挥通信测控作用的“神经中枢”。

“中继卫星进行测控时,会发出电波信号自动对准飞船;飞船也用同样方法对准中继卫星。相当于太空中相距30000多公里的两根光柱对在一起。所以说,中继卫星要想实现精准测控,首先要保证自身定位准确。目前,在36000多公里的距离上,我们对中继星的定位误差控制在3m以内。”

1

耿虎军介绍,一个地面测控站的最长测控通信时间只有8分钟。如果飞船不是正好从地面站的正上空飞过,测控通信时间还会进一步缩短。中继卫星相当于是架设在太空36000公里高的测控站,由于“站得高”,所以“看得远”,在天宫二号每一圈次的运转中,一颗中继卫星测控通信时间可达到40分钟左右,极大地提高了通信测控效率。

“当繁华落尽,天宫二号在太空日复一日工作的时候,我所的通信测控设备,依然会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守候着她,让她健康运行。”耿虎军说,他和同事们就像是一个个守望者,天宫二号是他们的“女神”。虽然她在太空飞翔,但是他们的设备小心翼翼地牵着无形的风筝线,守护天宫二号完成使命。

普通科研工作者的荣耀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耿虎军获得了2011年度河北省五四青年奖章,并在科研管理岗位上带领团队不断突破向前。

耿虎军的儿子也是一个航天迷。火炮、舰船知识,嫦娥二号升空的各种计时口令,能够张口就来。他曾请求爸爸出差时带上自己。“国家花费这么大搞探月工程,我们知道责任重大,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所有人都只能围绕工程需求来安排自己的行程。”耿虎军说。

1

无论身处霓虹闪烁之中,还是去到荒野大漠之处,耿虎军和同事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不断追求技术进步,为航天事业提供更优越的条件。

“常常当我们忙了一夜往家走时,环卫工人已经在刷刷地清扫路面。几个小时之后,我们又要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耿虎军说, 随着载人航天事业的开展,测控技术也不断提升,作为普通的科研人员,他为能够参与一个又一个重大航天项目感到荣幸和骄傲。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