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山:采集地理信息超1万余条 解密搜救员如何大漠寻舟

行业先锋 来源:央视网 2019-7-9 第1033期 A-A+

央视网消息:“提起航天,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火箭发射,但对于载人航天来说,搜救回收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甚至说是关系成败的收官之战。”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李占山参与了所有载人航天搜救回收任务。

0

炎炎夏日,烈日当空,李占山登上通信车,引导着整个车队奔向大漠深处。“沙漠中,没有什么明显的标志,出来再回去,大部分时候要靠自己平时的记忆。”这些年,李占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坐上通信车,第一件事就是跟司机了解里程表。

“24037公里。”

“到3公里前面有个路口右转”……

在大漠深处,没有省道、国道,没有标志性建筑,分清东南西北都很困难,更别提找路了,而李占山却被战友们称为“活地图”。

如果每一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是“太空交响乐”的序曲,那么,这篇乐章的结尾,则在大漠腹地奏响。李占山作为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通信技师,他称得上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音符”。

0

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不善言辞,但聊起自己的通信专业,李占山声音洪亮瓷实,听上去斩钉截铁,有着西北风一样的气势。

1999年,李占山来到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着陆场区,参加神舟飞船返回舱的搜索回收任务。当时的李占山,虽然已经是我国第一批搜救兵中的一员,但是当他第一次兴冲冲地参与搜救时,却连降落伞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而工作组里大部分人都是专业科班出身,说起那些精密仪器设备,他根本没法插嘴,只想删除并退出群聊。

0

李占山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后,他不是宅在库房里研究搜救设备,就是奔走在路上绘制地图,内容越画越细,范围越来越大,哪条路拧了多少个弯,哪片草场长成什么形状,他都了然于心。每一个危险地段、每一次道路变更、每一个重要点位,他都详细记录在厚厚的笔记本里。他走遍了场区的沟沟坎坎,行程超过3万公里,标定主着陆场区地形图30多份,记录点位近500个,采集地理信息超过1万余条。

随着经验的积累,李占山开始研发草原道路导航系统,他把自己原本积累的数据,结合当地场区的卫星图,做成了数字地图,这套系统大大缩短了搜救时间。

“那时候,快40岁了,面对转行,压力确实很大。”2014年,由于岗位调整,李占山从导航专业转到通信专业。他再次开启了自学之路,“买了大量的图书、资料,还不断学习最新的技术知识,每天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要干就把一件事情干好,要弄就把它弄明白”,这是李占山的人生信条。

0

2018年5月,航天员在巴丹吉林沙漠开展野外训练。5月20日,气象预报提示有强沙尘暴,李占山和徒弟刘洪春两人连夜赶往帐篷区域,保障通信畅通。“一米之内看不见人,风特别大,沙子也特别大,吹得整个车子都晃动了。”这么多年来,这是李占山唯一一次在这样的天气里保障通信,“不仅要实时地检测设备状态,还要观察周围的情况。整整一晚上,都没有合眼。”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航天员训练任务圆满完成,李占山和刘洪春才返回了营区。

在大漠深处训练,每次找信号都很困难,李占山和队友们经常需要背着单兵图传系统爬上一座座沙山。“沙丘高的有六七十米,矮的有二三十米,翻一座沙丘需要5到10分钟左右,因为地势的原因,容易产生流沙,给行进的途中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战友对李占山的仰视,不仅是他的资历、勋章,更源于他从‘活地图’到精准‘数据王’的励志传奇。”说这话时,救生回收队队长李磊一脸自信,“有了他,任务就多一重保障。”

0

从搜索引路人到通信负责人,改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矢志航天的坚定信念和追逐梦想的赤诚之心。无际草原,他是“神舟活地图”,带领车队搜救一个个返回舱;漫天黄沙,他是“大漠动中通”,翻越沙山搜寻一道道无线电波。“只有创新才是对航天最大的负责,只有尽心才是对‘神舟’最深沉的爱。”李占山说。(来源:央视《军旅人生》)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