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裕安的品格:“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合力助推创业脱贫新风尚

中国新闻来源:央视网 2019年07月07日 06:2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你也许不知道裕安在哪儿,但你一定喝过裕安的茶。十大名茶之一六安瓜片的主要产地之一就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

  裕安区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这里山青水绿,生态资源丰富,一二三产业特色鲜明,高铁、高速、国省道12条干线穿境而过,四通八达,还兼有4000年上古文化传承和红色革命基因,然而这样一个革命老区、生态大区、发展新区却也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区。

  就在今年4月,裕安区终于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而这扬眉吐气的一刻离不开精准扶贫的好政策,离不开基层一线干部群众的团结、自强与奋斗。近日,“决战脱贫攻坚 决胜全面小康”网络活动安徽行的第二站来到了“红军摇篮,将军故里”——裕安。

  生态养殖 向规模要效益

  “奶牛最适宜的温度是0-24度,高于28度会对产奶有影响。”顶着炎夏的热浪,走进顺德镇华好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一排排大风扇营造着养殖适宜的温度,一头头呆萌可爱的荷斯坦奶牛悠闲地啃着饲草,旁若无人。

  这些奶牛就是这家当地的龙头企业帮扶脱贫攻坚工作、带动贫困户稳收增收的“核心资产”。当地贫困群众通过土地租赁、入厂就业、养牛增资、金融扶贫等方式,每年每户可获得1000-30000元不等的经济收益。“可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而在奶牛养殖及乳制品深加工的产业链上,2018年华好还新上马了“构树”产业扶贫项目,“构树适应性强,植物蛋白含量高,是做饲料的好材料。”顺德镇党委书记周锋对记者介绍,目前已流转1900亩地用于推动贫困户种植构树,而订购的60.5万株构树树苗如今已有每亩3到5吨的产量,预计全年可以收割一万吨。

  构树产业只是华好打造的综合开发生态循环产业闭环上的一环。这个生态闭环还包括田间沼液输送管网、各类农副资源收集、粪污处理系统等。“总投资2800万元。”

  另一边,苏埠镇淠河村的73户贫困户则认准了湖羊养殖。2017年5月,六安市星供合资金互助合作社联合73户贫困户组建了众鑫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他们共同创业致富。合作社负责人张本奎介绍,这73户贫困户持有合作社49%的股份,他们以每户5万的扶贫贷款投资,并且前3年经营盈余也都用于分配给他们作为永久股本金。

  “原来到处打零工,每年收入2万不到,成立合作社之后,我就安心在这养羊、管理,每年能有6万多的收入,工作不累,离家还近。”今年46岁的沈宜军就是曾经的73户之一,小学毕业,别无长技,如今他已然顺利脱贫。“现在养羊基本走上了规模化道路,品质也好。合作社每年都安排专家来给我们指导,还负责市场包销。”

  “穷”则思变  打创业牌摘贫穷帽

  “从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上,我看到了农村的未来。带着对家乡的情怀,我决定返乡创业。”网上已有人把80后称为“大叔”,但82年生人的魏正宇没觉得,采访中,他一直带着腼腆的笑容说,自己还年轻。

  “农业发展很难,机会也少,这是农村青年大量外出务工的原因之一。国家的扶贫政策是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一个好机会。”

 
  魏正宇是裕安区西河口乡潘岔村人。大专毕业后,他也曾到上海、昆山等地的外贸企业打工,发展原本不错,但没想到,母亲、妻子和自己相继染病,为了治病养病,他不得不停工两三年。“再出去找工作就不好找了,于是就想回乡创业。”

  2014年,魏正宇养羊创业失败,也是这一年他们家被确定为贫困户。“很不好意思,觉得自己年纪轻轻,不能一直戴这个帽子。”在他瘦弱的身板里有一个不懈奋斗的心,总结经验,实地考察,2015年魏正宇在村两委的支持下,流转土地50亩,开启了第二次创业——种植瓜蒌。2017年,他光荣脱贫。

  如今,魏正宇已经流转土地200多亩,年收入12万多,十几户贫困户纷纷到他的瓜蒌基地打工。“希望自己脱贫后,能带动乡亲们一起脱贫。”今年的瓜蒌长势喜人,接下来,魏正宇想要规划瓜蒌深加工产业链,做有附加值的瓜蒌事业。

  而在裕安区狮子岗乡狮子岗村带领贫困户种桃子的王康云也在筹划着引进开发桃子深加工技术——酿酒,做罐头。

  今年王康云50岁了。2012年,下岗4年多的王康云来到狮子岗村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地,“根本没有路”,而且土壤含碱量高也不适宜种植庄稼。2013年她和几家农户一起成立了一心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800多亩引进适合的品种,开始了拓荒、种桃、创业。

  一方面,她通过“合作社+农户+农技”的订单模式带动当地及周边乡镇贫困户脱贫,另一方面当地贫困户也纷纷到一心合作社打工。“平常稳定的人手有30多人,忙的时候最多有50-60人在这里打工。”

  “每天70-80块钱,采摘、打药能给到100元一天。”王国云老人今年69岁,她的丈夫何金火70岁,子女在外地,老两口都在王康云的一心合作社打工,“不会太累,上午干到10点多,中午下午太热就不干了,一年也不少挣。”据王康云介绍,目前合作社入职贫困户20多户,每年贫困户可增收12万元。

  如今,合作社建有3000多平方水果交易市场,800立方保鲜冷库,年产鲜桃80万公斤,纯收入100万元。“他们(贫困户)都在我这边做活的,平时留心哪里有销路,就帮着他们卖卖,不然他们找不到销路,东西都要坏掉的。”

  王康云说,未来她会进一步加强市场技术信息平台的搭建、冷库的建设和更换新品种。“提供综合服务,解决周边乡镇桃农卖桃难冷链难等问题。”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新闻图集更多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