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工到国家技能大师,他是亲力亲为的“小巨人”

行业先锋 来源:央视网 2019-6-11 第1014期 A-A+

央视网消息:“我的奋斗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把中国的高铁建好。”

57岁的巨晓林话语间带着浓浓的陕西乡音,身高只有1米6,他却是铁路接触网上公认的“小巨人”。只有高中学历,他却编写出了铁路一线工人的操作“宝典”。从农民工到高级技师,三十年艰辛,他历经行业变革依然饱含深情。他是享誉全国的知识型工人、农民工楷模。

0

走出农村 投身建设热潮 

1987年,25岁的巨晓林走出了陕西岐山农村,进入中铁电气化局首批招收的农民工行列,成为了中国第二代电气化工人。然而,身高只有1米6的巨晓林,干铁路工作并不被大家看好。

“个子有点小,一些铁家伙特别沉,可能拿不动。那时候心里经常犯嘀咕,这活我可能干不了。”工作之初,面对铁路电气化接触网各种型号的零配件,巨晓林心中一片茫然。

接触网是沿铁路线上空架设的,向电力机车供电的特殊形式的输电线路,是铁路电气化工程的主构架。作为一名铁路接触网工,施工图纸和复杂的接触网零部件,让只有高中文化的巨晓林摸不着头脑。

爱好钻研的巨晓林,没有气馁。白天跟着师傅学,晚上追着师傅问,从不懈怠,不仅琢磨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巨晓林在工作中记过的笔记,字数高达几十万字。其中有不少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施工安全的方法,还有不少发明创造,他也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小巨人”。

“干工作,不但要用心记事,还要有想法,要发挥你的智慧才能。”1998年,哈大线(哈尔滨至大连)正式开工。这是中国第一条引进德国技术和设备的电气化铁路。在这项工程中,巨晓林创新发明了“下部固定绳临时固定法”,提高工效两倍以上,而且更加安全可靠。

0

把一个最美妙的梦,种在心田

2002年底,因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等正式走向市场,巨晓林下岗了。

巨晓林不甘心自己十多年苦心记录的笔记就此作废。即使回到家里,他仍然不忘坚持学习,坚持写作。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说:“老巨呀老巨,好不容易盼到你回来了,你都失业了,还写哪门子书!书能当饭吃?”巨晓林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为了表达内心的歉疚,他给妻子写了一首小诗:“冬天里,我把一个最美妙、最美好的梦,种在心田,抚育着、抚育着,希望它早点发芽、开花……”他的妻子看后怒气渐渐消了,“我想通了,支持你!”

2003年4月,巨晓林终于等到了好消息,公司新项目开工,回去上班。在单位领导、工友们和亲人的支持下,巨晓林终于完成了《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书稿的写作。中铁电气化局组织有关专家对书稿进行了科学论证和精心修改,编印成书,发到全局数千名接触网工手中。有人估算,这本只有62页的书里,蕴含的内容创造了超过600万的经济效益。

在巨晓林看来,“党和政府给了好政策,企业搭建了广阔舞台,只要肯努力,人人都可以成才。”

0

2008年4月18日,京沪高铁开工建设。它是世界上一次建设里程最长,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巨晓林提出,要像做瑞士手表一样精细地去建设京沪高铁。“京沪高铁建设过程中,好多规范不一样,一定要精准施工,严格要求。”

在短时间内,巨晓林和团队发明了新的测量尺,将误差精准控制在几毫米以内,在施工全线被推广使用。在多个系统的通力协作下,京沪高铁得以顺利建设完成,先导段更是创造了最高运行时速486.1公里/小时的世界纪录。

2019年4月,商合杭高铁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试验巨师傅的新发明“承力索缓安器”。但是,年轻工人显然不适应这个新工具。巨晓林和另一位大师傅亲自去试验。尽管已经57岁,但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巨晓林总会亲力亲为。

“从1989年开始技术创新,白天工作遇到的困难,晚上坚持一到两个小时对一些工作方法进行琢磨,然后进行技术创新,一直到现在仍然坚持这个习惯。”三十年间,中国电气化铁路实现了从普速到高速,从国内走向世界的技术跨越。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像巨晓林这样一批科研人员和铁路工人的勤奋钻研与无私奉献。(央视财经)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