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岁坚守临床一线,他说活着就要为国家作出贡献

最美人物 来源:央视网 2019-5-22 第1002期 A-A+

央视网消息:上午8点40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眼科门诊已经人满为患,99岁高龄的眼科教授张效房准时出现在了这里。他是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工作70年来,他让无数患者重见光明,培养了大量眼科学临床人才,直到如今依然坚持在临床一线。

1

由于年事已高,每次门诊对于张效房来说更像是一次大考。他顾不上喝水,没时间上厕所,长时间保持着一种姿势,精力高度集中,患者不时挤满了诊室,在面对一些没有挂上号的患者时,他常常像年轻医生一样加班加点。

“有的病人是从很远来,等我好几天,等我上班,那我给人家解决不好对不起病人,对不起人家。”张效房说。

在他身体力行的带动下,眼科门诊还有不少退休多年仍然在坐诊的医生。

“对我们确实是一种激励,我也退休好几年了,我之所以还在临床工作,就是受我老师(张效房)的影响,我特别佩服他一点,他从来不放弃。”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郝燕燕说。

1920年,张效房出生于医学世家。身为医生的父亲一直教导他要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抗日战争打响后,正在读高中的张效房坚定地选择了医学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他的想法很简单,虽然不能到前线去打仗,但学好医学,也可以为国家服务。

“所以虽然环境非常艰苦,但是我们读书非常认真,就是一心想着怎么样来救中国,怎么样让中国强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张效房来到河南大学附属医院工作。因为医术精湛,他30岁时便成为了医院眼科负责人。在诊断中,张效房发现得沙眼病导致失明的人非常多,就经常带领医生们利用节假日去农村为患者免费做手术。

他们总是早上带着干粮出去,晚上天黑了才回来。对患者发自内心的心疼和体谅,成为张效房一生执着于眼科医学研究的动力。

建国之初,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迅速。由于环境限制和操作不当,因眼外伤导致失明的患者众多。“比如说车床上有些飞起来的小碎块到眼睛里头,石头、石块炸到眼睛里面”,攻破眼内异物这个难关,成为当务之急。

1

张效房夜以继日地对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进行系统研究。1976年,他所写的《眼内异物定位与摘出》出版,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部系统探讨眼内异物的专著,这些理论广泛应用于临床,使大量患者避免了失明。

由于张效房在眼科医学界的突出成就,他经常被国外邀请讲学、做报告,一些大学开出优厚条件,希望他留在国外,但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他说:“我当时就想我是中国人,我的经验也是从一个一个中国病人身上来的,报答祖国还来不及,我必须把我所有的一切贡献给中国人。”

1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位至今仍在诊室忙碌的老专家,还是一位做过十多次手术的癌症患者。在最危险的一次肾脏摘除手术前,他倾其所有,把毕生积攒的120万元钱捐了出来,建立眼科医学学术基金,用于资助和奖励年轻的医生们。

1

幸运的是,那次手术张效房再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让他越发感到时间的宝贵,“我想趁我还有精力的时候,把我的所学,所有的经验教训传授给大家,时间不多了,我自己知道,所以我必须抓紧时间,一刻不停地工作,一刻不停来帮助培养下一代。”张效房说。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