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男婴丢失事件反转,“狼来了”该被法律问责

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19-05-21 作者:米恩

核心提示:发生在河南周口的男婴丢失事件近几日成为社会焦点。而随着警方调查的深入,男婴被找回的同时,该事件背后的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据新京报报道,知情人称该事件系男婴母亲因婚外情和其亲友策划“自导自演”,目前参与此事的多人已被拘留,“(男婴)母亲尚在哺乳期,等哺乳期过后也将受到处理。”

1

发生在河南周口的男婴丢失事件近几日成为社会焦点。而随着警方调查的深入,男婴被找回的同时,该事件背后的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据新京报报道,知情人称该事件系男婴母亲因婚外情和其亲友策划“自导自演”,目前参与此事的多人已被拘留,“(男婴)母亲尚在哺乳期,等哺乳期过后也将受到处理。”

果然又是一场“狼来了”式的闹剧,真相再次扭转了人们对基本事实的判断。如此将公共资源和民众的同情心玩弄于股掌之间,当事人除了需要直面那些付出关心和帮忙人士的道德谴责,他们也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以此才能让那些可能的后续效仿者汲取教训,理性处置自己的家庭私事。

由于警方还没有公布该事件的详细调查结果,目前我们还不清楚,当事人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竟然铤而走险将襁褓之中的婴儿“暗度陈仓”,再谎报警情,恐怕他们自己也没想到,谎言竟然造就了一起社会热点事件,以致事情败露后无法收拾。

其实,很多有心人已经通过比对此前的信息预测到了这次事件可能会反转,比如警方的后续通报不再将事件定性为盗婴案,比如监控视频中男婴母亲推着婴儿车时的反常行为等,事实证明,越是反常的事件越是可能另有隐情。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看到过类似的戏码在不断上演。远的不说,就在4月29日,浙江乐清失联男孩的母亲陈某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刚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3个月。此前在2018年11月底,该男孩失联事件也曾引发全国关注,结果警方调查发现这是男孩母亲为测试丈夫而制造的虚假警情。

事到如今,人们关心的是周口男婴丢失事件会如何收场,又会如何追责?

自2015年1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明确规定,编造虚假警情造成严重后果的甚至最高可判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即便从轻来看,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谎报警情也将面临拘留或罚款的处罚。

此次男婴被相关的当事人谎报丢失后,由于社会关注度高,当地公安部门迅速行动投入大量警力跟进调查,耗费无数公共资源,而被此事带动起来的周口市民们也纷纷利用自己的关系网和手机朋友圈等渠道来帮忙寻找,如果按照正常逻辑,找到男婴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应该是一场社会爱心大接力行动,谁知最后会成为婚外情的闹剧。

此前警方在通报乐清失联男孩事件时明确指出,男孩母亲陈某的行为透支了社会诚信和良知,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资源,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显然,如此定性也适用于周口男婴丢失事件,而且值得关注的是,这次事件牵连多人,远不是始作俑者一人所能负起的责任。据报道称,事件参与者也有公职人士,这显然不是以个人私事的托词就能糊弄过去的,下一步接受违规违纪的调查应该是没跑了。

网络时代,人们可以自由表达想法,传播信息,但是一切都是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观点和行为负责,在此次男婴丢失事件中,相关当事人为了隐匿不可告人的目的,公然制造男婴失踪假象,还对外宣称男婴被“盗走”,道德上谴责是谴责,但这显然已涉嫌触犯法律,对事件的追责最终还是要回到法治的轨道上。

法律是守护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的公义和良心需要依靠法律彰显,投机者的阴谋与心机也需要法律来纠错,对于那些消费社会良心,视法律如同儿戏的行为,唯有用法律武器来厘清荒唐事件中各色人等的法律责任,才能树立人们继续奉献爱心的信心。

本文首发于央视网《见识》栏目,可关注微信号“央视网”查阅。

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央视网出品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