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弧光闪烁、焊花飞溅,伴着“刺刺”声响,一道细密整齐的鱼鳞纹焊缝在王要飞的手下完美成型。
王要飞今年才32岁,却已经是参加过陕京三线、印度管道工程、兰成中贵线、中俄东线等多个国内外大型工程的建设的老“焊”将了。技能过硬,是大家对他的一致评价。从2009年至今,他先后参加过十余次公司至全国各级别的技能大赛,凭借精湛的技艺和优秀的表现屡获殊荣。不久前,还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勤学苦练磨技艺
“焊枪和焊条,好比裁缝手中的针和线,‘巧裁缝’才能焊得‘天衣无缝’。”对自己的工作,王要飞这样说。
2005年,王要飞从开封技校毕业后,进入中国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第三工程分公司工作。原本觉得自己学了这么久,技术应该过得去,谁知第一天的开工培训就让他对这个行业有了新的认识--老师们手握焊枪在钢板上均匀焊接,犹如画师在画板上描绘风景,不一会儿,一道笔直光滑、上下左右都是一个纹路的焊缝勾勒而出。“那时才知道焊缝可以这么美!”
望着自己“蚯蚓”般扭曲的焊缝成品,王要飞决定奋起直追。平焊、横焊、立焊,每个位置反复练;传统焊、氩弧焊、气保焊,每种技术反复学;为了练习手的平稳度,他在手臂下方吊着砖头练平举,一练就是半天。飞溅的焊花落在手臂上烫起水泡,倔强的王要飞仍不愿放下焊枪。
在持续的刻苦努力下,王要飞的焊接技术突飞猛进,全线焊接合格率能达到99%以上。拿氩弧焊来说,焊缝的高低差在1毫米以下已是高水平,王要飞能达到0.5毫米以内。2018年,他在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焊工决赛中一举夺冠。
做特别能吃苦的人
初进公司时,王要飞曾跟随第五管道工程处参与邳连支线管道施工。虽然当时工程已临近尾声,但对于首次上线的王要飞来说却意义非凡。不仅令他对管道焊接有了成型的印象,而且了解了自己从事的国家长输管道项目的光荣和艰巨。
这种荣誉感和使命感让王要飞在工作中特别能吃苦。2007年,进步神速的他参加了“印度东气西输”管道工程,施工现场气温高达四五十摄氏度,上千摄氏度的焊花连牛皮围裙都能烧漏,溅到身上钻心地疼,但他一直咬牙忍着。2009年,涩宁兰工程在青海段施工,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低温,一道焊口得爬冰卧雪半小时以上,一天下来至少10小时。这样的艰苦环境下,王要飞硬是坚持了两个月。铁大线投产前,机组在暴雨中穿越最后一条国道,王要飞穿着水衩半跪在水里焊接,仰焊位置与水面的距离也就一根焊条那么长,他的脸贴在水面,手只能放在水里,带着湿手套焊接就形成了焊接回路,一股股电流击过来,手麻得像针扎一样……
“起点低不怕,只要嘴勤点、手勤点,比别人多付出点,我相信自己肯定能成长得更快。”除了“能吃苦”,“爱钻研”“愿分享”也是王要飞给同事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有一年,在兰成中贵双管并行敷设的工程中,其中一条管线需要用到RMD气体保护焊接技术。当时机组只有王要飞和另一名同事掌握,王要飞主动请缨,带着工友们练习掌握。随着技术推广,焊接一道口的时间从20多分钟降到10分钟左右,焊道密气、内凹的焊接缺陷也大为减少。
熟练掌握管道传统焊接技能的同时,王要飞还在低碳钢结构件、铝合金焊接技术、不锈钢焊接技术等方面进行钻研,他与团队共同研发的可变径电动火焰切割机和焊工冬季用黑玻璃烘干器,夯实了企业焊接技术的薄弱环节,提高了施工效率。
传技艺、做创新
公司技能比武大赛第一名、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焊工决赛第一名……这些年王要飞拿了不少第一,也获得了不少荣誉。这一切并没有令他骄傲,而是更加激励了他奋进的心。
2017年6月王要飞被管道局聘为教练员,指导9月份中石油集团公司电焊工职业技能竞赛的参赛选手。在为期两个多月的集中培训中,他悉心指导参赛学员技术要领,传授操作经验,为学员试件做详细的技术分析,帮助学员解决技术难题。经过培训,管道局选派的20名参赛选手取得了电焊工职业技能竞赛历史最好成绩,共获奖牌40块,其中9名选手获得个人金牌,而教练团队也获得了“金牌教练组”的荣誉称号。回到公司后,王要飞被聘为电焊实操指导教师,正式开启新征程,奔波于施工一线,指导电焊工操作方法,传授经验技能。
王要飞在传授焊接技艺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科研创新。2016年他参与研发的伞式机械联动式内对口器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2017年4月,他与人合著的论文《炼化装置管道安装检修焊接当量及焊条用量经验推算方法探讨》被收录进“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17年7月,他参与研发的机械联动内对口器荣获中国石油2017年度工程建设专业一线创新成果优秀项目。
王要飞用求实、无私、爱岗的精神展示了管道人风采,年纪轻轻便锻造出一身精湛的焊接技艺,凭着对管道事业感召力、责任心和使命感,他时刻用自身的热量提供着石油正能量。王要飞期待,通过一批批“巧裁缝”的精心雕琢,覆盖全国、连通海外的油气管网,能在神州大地安全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