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结婚率“五连降”背后的隐情

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19-04-04 作者:沐城

核心提示:过去批判一些人物质化、重金钱、淡感情,还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理直气壮。现在呢?似乎婚姻确实离不开物质作为基本保障,像过去那种简单化的批判已不合时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从2004年北京的龙潭公园诞生全国第一个相亲角开始,这种形式就以“春色满园关不住”之势,逐渐发展至上海、杭州、深圳、天津、沈阳等全国各大中城市。

相亲角走红之后,各种商家和媒体也敏锐地捕捉到了相亲市场蕴含的商机。相亲网站、相亲中介、相亲电视节目……凡是和相亲能沾上边儿的行业,几乎都收获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相亲市场一时间如火如荼。

而与近年来相亲市场火热场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持续走低的结婚率。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从2013年开始,中国的结婚率逐年下降。全国结婚率由2013年的9.9‰,逐年下降至2018年的7.2‰,创下五年来的新低。

为什么会出现“相亲火、结婚冷”这种怪圈?其实原因很简单:强扭的瓜,不甜。

相亲市场的火热,来自于需求,而这种需求的主力军是适龄青年的父母们。但作为婚姻最终决定者的子女,多数则游离于火爆的相亲市场之外。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原本是顺其自然的事,可现在却成了“男大不婚女大不嫁”。

原因很复杂,却又很简单,时代不同了。在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报道数据中,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值得注意,即结婚率出现了明显的地域差距。从各省市自治区来看,经济越发达结婚率越低。

过去人们常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现在来看,有很多单身的人认为爱情并没有这么重要,他们认为,低质量婚姻不如高质量单身。与其为了爱情,遭受经济和生活质量滑坡,倒不如选择单身。

而爱情的价格确实高得让人望而却步。彩礼要“万紫千红和一动不动”,结婚要“男方买房、女方买车”……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结婚费用,让父母辛辛苦苦的半辈子积蓄可能顷刻东流,有不少家庭“因婚负债”“因婚贫困”。而婚前、婚后的一系列财产问题更是让爱情在现实面前抬不起头来。

过去批判一些人物质化、重金钱、淡感情,还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理直气壮。现在呢?似乎婚姻确实离不开物质作为基本保障,像过去那种简单化的批判已不合时宜。

经济发展起来的同时,人的观念也在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于爱情和婚姻更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特别是女性经济独立性变强,传统的男尊女卑式婚姻逐渐落幕了,女性不再是经济上需要寻找依靠的婚姻附庸。

其实,晚婚不婚并非我国独有。在上世纪60、70年代,欧洲社会经历了观念解放和世俗化之后,对崇尚自由的青年一代来说,婚姻不再是生活的标配。隔海相望的日本,青年人结婚的意愿也很低。在晚婚和不婚这个问题上,环球同此凉热。

这些出现晚婚不婚潮的国家,基本都是发达国家。由此可见,结婚率下降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的一个标志。只不过在经济发展进步后,社会对婚姻的观念认识、制度立法等方面还存在滞后性。

那些提早出现晚婚不婚的国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常的办法是通过制度化或法律化手段,为婚姻建立了缓冲区,推动了婚姻观念、婚姻形式、婚姻制度的多元发展,从而让婚姻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趋势。

相比制度和法律办法,像相亲角中,一味地靠强求、靠“说媒牵线”让婚姻沦为走形式,这种方法所求的婚姻并不牢靠,这种相亲对于晚婚不婚能起到的效果有限,不是最好的办法,而把婚姻做成“明码标价”的生意,更是对青年一代人格的矮化。

时代变了,找到让婚姻适合时代发展的方式和观念更重要。

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央视网出品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