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咏明:一次选择,让他行走在中国创伤外科研究前沿

行业先锋 来源:央视网 2019-04-04 第969期 A-A+

央视网消息:严谨、认真是姚咏明给人的第一印象。在他的办公桌上,资料文献堆成一叠叠的“小山”,椅子扶手已经磨破,柜角放着一台老式电风扇。

姚咏明是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创伤外科研究室主任、休克领域国际最高奖项中唯一一位亚洲获得者,他带领团队完成的系列研究被誉为“中国烧伤医学50年重要成就”。

姚咏明的家乡是曾走出过223位共和国将军的湖北红安。1982年8月,他以超出湖北省重点线30多分的成绩,考入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但又险些失去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1

“当时告诉我可能是鼻窦炎,不适合在部队院校,就决定退回去了。”还处在上了军医大学喜悦中的姚咏明,一下子像跌进万丈深渊,觉得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

两个月后,已经又回去读书的姚咏明,收到了一份电报。优异的成绩、勤勉的态度让他赢得了一次复查的机会。经过治疗,姚咏明最终通过了体检,可落下的课程,他只能靠加倍努力去弥补。姚咏明摒弃了一切杂念,把所有心思都用在了学习上,不仅一周就赶上了课程进度,还获得了军旅生涯的第一次嘉奖。

1986年,姚咏明以总评第一的成绩从第三军医大学毕业,并保送读研。按照规划,姚咏明本该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大夫,可硕士毕业前的一个机会让他决定从临床转攻科研。

“当时,很多的研究证明,创伤也好、烧伤也好,空气里面的一些细菌毒素是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但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创面处理得很好,也愈合了,为什么还会感染,还会死亡呢?”

当年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国际上刚刚起步,一个硕士生就想碰如此前沿的领域,被认为是不自量力。

但姚咏明的这个研究想法并非“瞎想”,“我做了大量的调研,看了很多文献,也咨询了很多专家。”当时,由于很多材料是日文的,姚咏明还专门报了一个日文培训班。

1

为了得到古生物“鲎”的血液样本,他不知道在上海和厦门之间往返了多少个来回。“凌晨大概三四点就得在沙滩上等着,一上来我们赶紧买过来,把鲎血放出来,放在冰壶里面,2摄氏度到8摄氏度保存,坐最早的车赶回上海,这标本必须马上处理,否则时间长了就没有意义了。”

做事的坚持和对机会的牢牢把握,让姚咏明得到了我国烧伤医学的重要奠基人,创伤外科研究室创立者盛志勇院士的支持。

1992年,经过盛老逐字逐句地反复修改,姚咏明的两篇英文论文一经发表就引起了欧洲休克学会创始人之一维也纳路德维希·菠尔茨曼创伤研究所所长希拉格教授的关注,并向他发出合作研究的邀请。

在国外研究期间,姚咏明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研究所规定每天6-7个小时工作时间,而他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原定14个月的课题,姚咏明只用半年就超额完成,别人一天只能做一只的小鼠实验,而他可以8只同时开展。

合作期结束后,为了留住这个年轻的科研人才,希拉格教授破例为他争取到了15万美元的科研经费。可面对这个充满诱惑的机会,姚咏明却选择了放弃。

“如果大家都不回去,谁去建设自己的国家,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1

回国后,国内大量的病例资料和临床实践为姚咏明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他和同事们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创(烧、战)伤内毒素血症和脓毒症等相关领域先后取得多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

此外,他带领团队完成的科研成果还使因战伤造成的多器官衰竭从17.3%降到6.9%,病死率从87.5%降到40%。2019年1月,创伤外科研究室被中央军委表彰为首届10个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之一。姚咏明本人也当选为国际休克学会首位华人主席。

科研成果的背后,除了艰辛与努力,还有对家人的亏欠。“他总说很多事情明天要交,我说你明天交了还会来新的,你能不能抽出点儿时间来,我们出去转转走走,但基本上没有。”姚咏明的妻子陆群说。

如今,姚咏明不仅行走在研究前沿,更承担着做导师的责任,“做姚咏明的学生难,从姚咏明那里毕业更难”,是所有他带过学生的共同感受。看似不近人情的严格都是为了让大家在每次机会来临的时候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姚咏明看来,只有付出未曾付出过的努力和坚持,才有机会收获未曾拥有过的体验和成就。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