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古代的绫罗绸缎,谁人能够复织?古丝绸修复专家王亚蓉就能“妙手回春”。她穿着白大褂工作服,将沉睡了2000多年的东周丝织品从泥沙中分离、提取出来,然后神奇地复织消失已久的古丝绸纹路。
王亚蓉心脏里有6个支架,可一旦面对这些古董,她就会变得眼神精确,手头稳准,尖锐的小镊子能够钳住一颗颗细如针尖的沙粒……
她是沈从文的学生 曾陪先生走完最后旅程
王亚蓉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纺织考古学家,她的工作是参与考古发掘,同时对发掘出的服装、装饰、书画等纺织文物,进行修复、整理和研究。纺织文物的发掘和研究,是我国考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历史、文化、工艺、礼仪等各方面的探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亚蓉师从我国著名文学家、古服饰研究专家沈从文先生和纺织品修复专家王㐨先生。在中国考古界,他们三人堪称中国纺织考古第一团队。
1967年,王亚蓉因为家庭变故,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退学,机缘巧合之下,成为沈从文先生的助手。她回忆说:“我见沈先生的时候,他就在做服饰研究工作,沈从文先生的研究领域是非常广的,各方面的文物杂志也接触很多,但是他对于服装、服饰非常感兴趣。”
沈从文先生和王㐨先生两位恩师的勤勉,让王亚蓉深受震撼。在她的印象中,沈先生总是手不释卷。什么时候见到他,他都在看书,或者看着图录。而王㐨先生在每天中午的休息时间,都要把自己锁在图书室里边,做卡片,做研究。两位恩师的工作状态让王亚蓉深受触动,也让她对自己所要从事的事业燃起了兴趣和敬畏之心。于是她跟着两位先生,积极投入到纺织物考古的工作当中。
“当初沈先生和王㐨先生对纺织考古有非常好的设想,但是自然规律,人走了,没办法。我今年生日过了,都步入76岁了。我就觉得,知道这么多,你要不做,没人带它们走,所以我也一直在坚持。” 2017年,76岁高龄的王亚蓉说这话时,眼神中充满希冀。
重现千年锦绣
1972年,对于王亚蓉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在长沙东郊开掘了轰动世界的马王堆汉墓,三座汉墓中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尤其珍贵的是一号墓,由于其密封性好,出土了品种众多的丝织品,有绢、绮、罗、纱、锦等。王㐨先生主持了现场丝织品的开掘,这是这个团队第一次遇到如此大规模的丝织品出土。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众多纺织品文物中,有一件素纱襌衣是所有文物中最难提取的。即使对有一定现场经验的王㐨先生来说,也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王亚蓉说:“因为它完全是饱水的,要在湿度很重的时候打开,它就成为泥状,但是要等它全干了也不好办。”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对于王亚蓉来说也是一次极其难得的实践机会,通过解决各种难题,他们总结出许多宝贵经验。
最终素纱襌衣被成功展开,精湛的工艺震惊世人。
对于文物修复来说,修复完成,工作就算结束了。但是,在对江陵马山楚墓的文物修复完成之后,有一件衣服让王亚蓉始终放不下。这个墓中的衣服都有一个奇特的设计,它们的腋下均有一个方形的嵌片,这令王亚蓉大惑不解。
后来她就想,应该尝试复织这件衣服,从而更好地研究它的功用。为了再现久已失传的纺织技艺,王亚蓉奔走于全国各地,寻找中国纺织技艺传承人。前后历时五年,这件彩绣凤鸟纹棉衣最后终于复织成功。
考古是一门实证科学,每件文物标本都可能串起一段历史。东周墓葬出土了一件破损不堪的衣服,左襟压右襟,为古人右衽穿衣的习惯提供了佐证。在考古现场,王亚蓉带领的团队会用文字记录文物出土的原貌,并尽力去保留。如果实在不行,也一定要留存图片、影像资料。
“从东周墓中的朱染双色织锦,马王堆汉墓的素纱襌衣,到唐代法门寺地宫里的四经绞罗,乃至宋锦明缎,中国丝绸文化瑰丽绚烂,仅凭我一己之力,修复不完,也研究不透。”除了研究修复,她还多了一项工作就是传帮带。
“我把路给后辈铺好,古代丝织品的辉煌,就指望他们去光复,期待出现更多的惊喜。”王亚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