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我们的改革开放】“油三代”血液里流淌的石油情缘

央视网报来源:央视网 2018年12月17日 12:11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 多年以后,我依然能想起那个冬天的下午。酷寒的陕北高原上,一段输油管线不知堵在哪里,一米以上的埋深,我们用洋镐一段一段挖出来查看。那时我刚到油田上班,厚厚的冻土挖起来特别吃力。我爸开车经过施工工地,蹲下来对我说:“裴云龙啊,好好干,这点苦没啥,男人苦不死,也累不死,睡一觉就好了。”

  这句话,最早爷爷给刚参加工作时的我爸说过,那一天我爸又把它告诉了刚刚参加工作的我。作为长庆油田的油三代家庭,这就是石油精神在我们家的传承。

从右至左:裴云龙、姑姑、奶奶、爸爸、妈妈

从右至左:裴云龙、姑姑、奶奶、爸爸、妈妈

  爷爷叫裴珍,在新中国成立前一年出生,当兵复员后就来到了油田,成为一名司机,参与了长庆油田1970年代从无到有的大会战。父亲也当了兵,复员后同样在油田上开车,我的两个叔叔也都是油田上的司机。姑姑也在油田工作,我妈是从基地后勤上退休的。俗话说“上阵父子兵”,但我们不仅仅是祖孙三代,一大家子都是油田人。

  或许是当过兵的原因,爷爷特别严厉。我爸在部队学过开车,但不熟练,刚到油田时跟着爷爷练技术,爷爷就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看着我爸开,手里拿着一把车上用的那种改锥,挡要挂不对,或者离合没踩到位,就用改锥打我爸的手,是真打。我后来学开车的时候,爷爷坐在边上我都紧张。到现在我爸和我两个叔叔对爷爷还是言听计从,开车也都从来没出过事。

裴云龙的爸爸(左)、爷爷(中)和三叔(左)

裴云龙的爸爸(左)、爷爷(中)和三叔(右)

  爷爷2000年时买断工龄,退休的时候把自己开的车认认真真地洗了一遍,包括发动机都擦得干干净净,这才离开单位。老人家常跟我们说,不图我们在油田上干多大的事,但每件事都要认认真真干好。

  在我爸那个时候,当兵复员到油田上当司机,算是非常不错的出路了,因此没有太多的选择。但我不是这样,高中毕业后我爸认真和我谈过以后做什么,他希望我去当兵,继续走他和爷爷走过的路,我想的却是一门心思玩音乐。

  那时候,电视上正演许三多,我心动了,结果这时油田正好招工。我爸说:“我和你爷爷在油田干了一辈子,只要你踏踏实实干,油田就不会亏待你,你自己考虑。”我想了想,背着吉他就去报到了。

裴云龙

裴云龙

  那是2011年的夏天,先在我爸单位的一个窑洞里住了一晚上,然后去庆阳基地培训了四个月,培训结束后领导挨个念我们要分配去的单位:“裴云龙,第三采油技术服务处。”我一听,这不是我爷爷和我爸爸的单位吗?就是有一种冥冥中注定的感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服务处就是后来在2012年改制成立的第九采油厂,我是第一批员工,我们现在都说我们是九厂人,从爷爷到孙子,九厂养育了我们一家三代。

  在这里有很多我爸的同事,都是看着我长大的。有一个李师傅,我从小叫人家毛驴叔叔,我刚去报到的时候一下车看见李师傅站在单位门口,我随口就说:“毛驴叔叔好。”结果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看着我,特尴尬。

  实际上就是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石油职工,把单位当成了家,也是因为我作为一个“油三代”,把油田当家的感觉从小就深植在内心里,油田工作远离家庭,但是单位又是另外一个大家庭。

  刚开始我和我爸的工作会发生交集。有一次我们站有一块场地需要平整,打电话给调配的同事,结果我把我爸给协调来了,他那会儿开铲车。对我来说这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怎么称呼呢,叫裴师傅还是叫爸,都感觉别扭。

  但对我爸来说,最尴尬的事实际上是2008年面临的转岗。油田因为生产需要,三处由服务部门转型为采油生产单位,作为司机的他要转岗从事一线采油工作。人到中年,尤其是到数字化管理的井站,一切都要从头跟着年轻人学起。父亲寡言,这些难处并不对我说起,偶尔回到家才会和爷爷说上两句。一年时间,爸爸也终于适应了新岗位,完成了个人的转型。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刚上班那会正是长庆油田冲刺5000万吨的关键时候,冬天解堵,干一晚上,躺在热水循环罐上,闭上眼就能睡着;有时生产抢险的时候,浑身上下全是油,回到宿舍用鞋刷子洗脸;20多公里的管线巡查要走整整一天,早上7点背着干粮出门,晚上7点能回来都算是早的……这样的事多了就不觉得累了。真就是那句话,男人苦不死,也累不死,睡一觉就好了。

1970年,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成立(图片来自“长庆油田”公众号)

1970年,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成立(图片来自“长庆油田”公众号)

  在九厂,我几乎干过了每一个工种,当过最年轻的90后站长,在领导的带领下,参与创新和摸索出了目前在整个油田公司推广的中心站管理模式。在作业区推广无人机巡线、无人值守井站,管理着现代化的井站。这些想起来,我自己也觉得自豪。单位还组建了乐队,那设备,比我自己的吉他好多了。
上世纪70年代末长庆油田职工上班情景 图片来自长庆油田微信公号

和过去相比,如今的油田生产管理形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图片自“长庆油田”公众号

  我爷爷常说:“你看看你们现在的条件,和我们那时候比起来真不叫苦。”的确,爷爷那阵住在戈壁滩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都是挤在卡车马槽里上下班,采出的油要一车一车拉,而我们现在井站都无人值守了。

  这40年里,爷爷亲历的是长庆油田的从无到有的创业阶段,父亲和我亲历的是第九采油厂的从无到有,以及长庆油田生产管理形式的大转变。我们一家子在上世纪90年代末从戈壁滩的大水坑基地搬到了如今的燕鸽湖石油城小区,土坯房换成了楼房,我们这个油三代大家庭就是这样见证了改革开放的40年。

上世纪70年代末长庆油田职工上班情景 图片来自长庆油田微信公号

夜色下的银川燕鸽湖石油城小区 郭大伟 摄 图片由长庆第九采油厂提供

夜色下的银川燕鸽湖石油城小区 郭大伟 摄 图片由长庆第九采油厂提供

  我们这样的油田一线职工,把上班不叫上班,叫上山,经常一去就是20天,逢年过节聚在一起的机会也少之又少。在家里,经常这个走了,那个回来,大多数时候屋里只有奶奶,老人心里不好受,也只能忍着,在心里期盼自己的丈夫、儿女和孙子平安。以前她带三个孙子,现在只带一个。明年我打算要小孩,我和奶奶开玩笑说:“你是家里的后勤部长,是部级干部,明年带重孙子,你就又升级了。”

  这就是我们家,一个普通的“油三代”家庭。(裴云龙 口述 央视网记者王甲铸整理)

扫一扫
央视影音客户端
央视影音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
央视财经客户端
央视财经客户端
扫一扫
熊猫频道客户端
熊猫频道客户端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