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的痛点:输在了起跑线上

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18-11-16 作者:沐城

核心提示:“还记得去年刷爆国内球迷圈的日本高中联赛吗?在曾经的世界杯举办场地上演、全国电视直播、超过4万的上座率……相比较日本高中联赛的高调,中国的高中足球锦标赛则显得无比低调,低调到它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百度百科……”

1

“还记得去年刷爆国内球迷圈的日本高中联赛吗?在曾经的世界杯举办场地上演、全国电视直播、超过4万的上座率……相比较日本高中联赛的高调,中国的高中足球锦标赛则显得无比低调,低调到它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百度百科……”

近日,澎湃新闻一篇《日本高中足球大赛刷屏,中国高中锦标赛连百科都没有》的文章让人深思,也让人清醒。

足球,是中国球迷心头始终绕不开的“坎儿”,解不开的“结儿”。

就在我们眼看邻国日本、韩国在世界杯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时候,就在我们仍旧期待着国足再次进入世界杯的决赛圈的时候,就在国人经常会问我们的足球到底与日韩差距在哪的时候,对高中足球联赛的关注程度和重视程度也许就是我们寻找答案的入口。

其实,不止足球项目是这样,中国体育很多项目都是如此。

我们总是关注成年人竞赛的成绩如何,得了第一,得了金牌,举国欢呼;输了比赛,得了第二,都觉得垂头丧气,没有成功,进而化成胸中恶气,在网络上指责甚至咒骂运动员和教练员。而我们对青少年的培养和比赛则忽略不计,缺乏关注,知之甚少。

仅仅关注成年人比赛的最终结果,却忽视了青少年培养的应有关注、应有投入,这就好比“想叫马儿跑得快却不给马儿吃草”;像盖摩天大楼而不打地基,这样的摩天大楼是脆弱的,也是禁不起风吹雨打的。我们不是输在了成年人比赛的一次竞技上,而是输在了起点,输在了基础上。

中国体育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人们的关注度很高,大家也喜欢看比赛,可真要是轮到自己家孩子想要练体育,家长就会极力反对,认为练体育会耽误学习,会没有出息。无数热爱体育的青少年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被抑制,被反对,被“扼杀”的。

家庭环境如此,社会环境也大体相同。我们经常听说学校的体育课上成了自习课,经常听说某某同学玩球又被老师罚站了……学习任务繁重的青少年仅有的锻炼时间也都被课程挤占了,仅有的锻炼热情也都被老师罚丢了。在暑假寒假,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拿着球徘徊在紧闭的校门口的青少年。

其实,这些孩子的愿望很简单,只是想进入校园体育场地进行热爱的体育活动,和学校担心的校园治安问题一点也挂不上钩。殊不知,这些关闭的校园大门,阻拦的可能就是一个体育发展的未来之星。

这些青少年假期被学校“拒之门外”也反映着社会体育公共资源的匮乏。一些设施条件比较好的场馆和场地基本都是不对外开放的。一些对外开放的收费场馆也让经济条件较差的青少年无法“施展”。

中国有庞大的体育人口,有巨大的体育市场,可优秀的运动员相比于人口基数和市场规模少之又少。造成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体育人口红利得不到充分利用和释放。

以足球为例,据2014年中国足代会的《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五年中国足协的注册球员数不足2万人,与近邻日本的差距达到了45倍。由此来看,中国足球水平落后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社会和家庭反对孩子们练体育也不是“无本之木”。“冠军搓澡工”之类的新闻屡见不鲜,那些没有拿到冠军,没有练出成绩的运动员生活更加惨淡。这也是家长和社会担忧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一天不解决,抑制孩子体育热情的社会氛围就一天不会好转。

我们不回避问题,但也要转变观念。现在中国有一部分青少年就可以凭借体育特长获得良好的高等教育,这些青少年进入高校后既可以选择走职业化道路,也可以在毕业后选择从事体育以外的其他行业,这给了运动员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可能和更高的保障,这种情况正在使我国体育事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与这种积极转变不相称的是对待体育的观念没有跟进,还停留在“体育无用论”的阶段。所以,打破观念束缚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姚明4岁就得到了第一个篮球,丁俊晖的父亲更是卖房资助儿子……姚明、刘翔、丁俊晖、李娜……这些国人耳熟能详的体育明星能够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其天赋出众、刻苦训练,更大原因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和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只要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的体育热情能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投入,多一些支持,我们国家就将会有更多的“姚明高度”、“刘翔速度”、“俊晖准度”、“李娜力度”。

本文首发于央视网《见识》栏目,同时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央视网”查阅。

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央视网出品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