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养狗喊了那么多年 为何就文明不起来呢?

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18-11-9 作者:佘宗明

核心提示:在时下的舆论场,涉狗纠纷的“燃点”很低。这几天,发生在杭州余杭区的“母亲阻止未栓绳狗咬孩子,遭狗主人2次骑身殴打致骨折”事件,就引发了社会公愤。遛着无证的宠物狗且不拴绳,还暴打赶狗护儿的母亲,当事狗主人嚣张跋扈至此,想不遭舆论围剿都难。

在时下的舆论场,涉狗纠纷的“燃点”很低。

这几天,发生在杭州余杭区的“母亲阻止未栓绳狗咬孩子,遭狗主人2次骑身殴打致骨折”事件,就引发了社会公愤。遛着无证的宠物狗且不拴绳,还暴打赶狗护儿的母亲,当事狗主人嚣张跋扈至此,想不遭舆论围剿都难。

不文明养狗的做派加上“一言不合就动手”的戾气,大抵是这类矛盾升级的直接缘由。

现实中,诸如此类由狗引发的舆情事件已是频遭曝光:

今年6月中旬,南京江宁饭店老板童某3岁儿子被狗咬伤、与狗主人交涉未果后,怒而将狗摔死,结果遭到死亡威胁,以至于当事人被迫转让店面,上电视道歉,其妻子为此“割腕自杀”。

10月上旬,宁波发生“男子因狗吠刺杀邻居全家致3死1伤”的悲剧——就因为不满邻居家养的狗常吠影响其睡眠,多次交涉未果,嫌犯持刀捅向邻居……

正因如此,很多人对“狗粉”的态度由反感变为反制。今年8月,一篇题为《遛狗要拴绳,异烟肼倒逼中国养狗文明进步》的文章刷屏朋友圈;前不久,大连被曝出20多只宠物狗疑误食异烟肼丧命,都是某些怕狗、厌狗者私力救济式的反击。

这是“狗粉”与“狗黑”之间的矛盾显性化、尖锐化的信号,二者的缠斗和互害,渐次失去可供缓冲和调和的中间地带。

这让人遗憾:不文明养狗和异烟肼毒狗,已形成了因果嵌套的链式结构。可以预见,只要不文明养狗的行为依旧存在,异烟肼毒狗的反制行为就很难绝迹。

两者都难言妥当:不文明养狗是公共道德低下的体现,而异烟肼毒狗则是以一种不道德对抗另一种不道德。两者都是“无序”的表征,都可能背离群己权界、逾越法律边界,都无益于用法治思维将隔膜弥合,而只会用对立思维将矛盾激化。

某种意义上,它们已成“并蒂毒花”,或者说是“双生怪物”。而其野蛮生长的背后,则是长期以来公共社区治理的乏力和乏术。

养宠物算是都市化生活方式的代表,养宠物风气的盛行,也与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相照应。但问题是,因为城市化的“加速度”,城市中的犬只迅速增长,既超出了城市消化能力,也成了许多人“道德观念‘水位’跟不上养狗需要”的照妖镜。

人狗矛盾本质是人与人的矛盾,正是由于有些养狗者公共观念没跟上,如总是将狗权跟人权等同、认为“我的狗不咬人”,厌狗者又“恨屋及乌”,不惜采取极端手段,故矛盾动辄愈演愈烈。

本来含社区自治在内的有效公共治理,能够对不文明的养狗行为形成约束制衡。只可惜,涉狗纠纷的多发,成了公共治理在涵养养狗文明方面近乎失效的印证。

很多地方也出台了犬类管理规定或养狗文明规范,采取的办法如出一辙,包括要求狗主人为狗建立档案(办证),接种疫苗;遛狗必须牵绳等。在所谓的“狗患”越来越受关注的背景下,有些地方的规定也在加码,如济南发布通告,规定外出遛狗时狗绳最长1.5米;西安推出了“史上最严格举措”整治不文明养犬行为,明确对不听劝阻的不文明养犬者,将吊销其养犬登记证,5年内不得再养犬;杭州近日也规定,市区内的遛狗时间为每天晚上7点至第二天早上7点。

这些举措只要属于正常管理方式、无涉侵犯正当权利,就可视作弥补公共治理短板的努力。

此前的异烟肼毒狗话题引关注后,不少人还建议,不妨尽早制定“中国版恶犬法案”,明确养犬人看管犬类的法律义务和细化未履行法律责任的惩罚措施。这也不乏参考价值。

再好的法规与监管措施,也得确保其可执行性和落地效率。考虑到执法力量很难对不文明养狗行为的全程监控和及时打击,专项执法也有流于运动式执法的可能,借助社区自治之力实现对养狗行为的精细化末端管理,很有必要。

在这方面,深圳有些社区已迈出了步子:成立社区养犬自治管理委员会、社区文明养犬劝导服务队,并依据《深圳市养犬管理条例》商定社区文明养犬公约;建立社区养犬管理台账,对犬只办犬证、打疫苗等情况建档立卡;试点社会组织和社工群体介入社区涉犬投诉事件调解等;社工组织、义工群体和街道城管科、执法队建立养犬管理沟通协作平台,方便协调对接等。

这其实就是将“刚性”执法跟良好社会管理结合,形成社区养犬管理共治模式。

当然,要掐断不文明养狗与异烟肼毒狗这束“并蒂毒花”,需要用法治、自治筑起养犬管理共治网络,通过将养狗行为导入“硬约束”和“软规范”织就的规则框架内,避免涉狗纠纷如韭菜般割了一茬又一茬。

本文首发于央视网《见识》栏目,同时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央视网”查阅。

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央视网出品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