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泽骏:守望极光的人

行业先锋 来源:央视网 2018-10-19 第864期 A-A+

胡泽骏(左一)在南极中山站与家人通话

胡泽骏(左一)在南极中山站与家人视频通话

 央视网消息: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有一种神秘的自然现象,夜间,天空常会出现灿烂美丽的光辉。它轻盈地飘荡,忽暗忽明,发出绮丽无比的光芒,在苍穹之中交相辉映,美轮美奂。这就是极光。

在平常人眼中,极光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视觉盛宴,科学工作者却用它读出宇宙的万千光华。

目前我国专门从事空间物理学研究的科研人员约有1000人,专门从事极光研究的科研人员仅有十几人。胡泽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终年无休的激光观测者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2001年,胡泽骏考入武汉大学空间物理专业读硕士研究生时,便坚定了投身极地的信念。2002年,他主动申请到极地中心实习,从硕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后,2009年入职时,他在极地中心已工作生活7个年头,被调侃为极地中心新员工中的“最老员工”。

从那时开始,他几乎每个晚上都在办公室加班到深夜,一头钻进数据堆,兴奋地演算一个个数据,常常工作到忘记了时间。极地中心考勤记录上,胡泽骏经常是凌晨1点才离开办公室。

极光研究者,就像是苦行僧。在接手南极中山站、北极黄河站以及位于冰岛的中国冰岛联合观测站的极光综合观测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后,他常年往返于各台站之间。在南极中山站,从3月份起便逐渐进入漫长的冬季,并要经历大约56天的极夜,每天仅有大约2个小时的时间能有一丝光亮。对普通人来说,长期见不到阳光就会感到压抑,而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此时却是观测极光的最好时间。比起其它任务的考察队员,极光观测者往往更辛苦。

极光观测数据量特别大,目前还不能靠网络通讯及时回传,数据是由观测人员每年一次带回国内。极地环境恶劣,大风、低温、冰雪,时刻考验着观测设备的性能,要保证365天如一日正常运行,着实不是一件易事。除了自己的活儿,胡泽骏还主动承担起实验室的大量日常工作。譬如整理观测数据,这是个海量工作,耗时费力不容易出成果。胡泽骏不厌其烦地将多年极地观测得来的极光数据逐一梳理,建立数据库,方便大家查阅与共享。

极地之上的累累硕果

8赴中国北极黄河站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是黄河站首批越冬队员;参加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担任南极中山站副站长执行越冬科考任务;担任北极黄河站和中国冰岛联合观测站极光观测系统的建设任务;参与极地十五能力建设项目、空间子午工程建设项目、南极内陆站建设项目和泰山站建设项目……这是胡泽骏在十几年的工作中,交出的成绩单。

最久的一次,胡泽骏在南极中山站一待就是14个月。16年的仰望苍穹,收获的不仅有美丽极光、浩瀚星河、璀璨群星,更有沉甸甸的科研成果。

在极光的概要分布、源区特征、南北极对比、极光椭圆预报模型等多方面,胡泽骏的科研成果显著。他主持的有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核心骨干参与了多项重点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课题。他还与中科院空间中心、武汉大学、山东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开展极光分类研究的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与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5名研究生。

极光研究对观测的依赖性很强,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极地考察已经在南极中山站、北极黄河站、北极朗依尔站和中国冰岛联合观测站安装了10多套极光观测设备,南极泰山站和南极新站的极光观测系统也在筹建中。

以工匠之心,坚守科研初心。每天生活在数据中的胡泽骏,耐得住寂寞,也撑得起理想。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