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炎平:掌舵“雪龙”号 10年跨越30万海里

行业先锋 来源:央视网 2018-10-12 第858期 A-A+

·

央视网消息:南极和北极是两块神秘的大陆。那里终年覆盖着冰雪,独特的自然条件,让那里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每年,我国科学家都要乘坐破冰船“雪龙”号到那里进行连续的科学考察。

为科考破冰船掌舵的是赵炎平,曾任“雪龙”号船长,现任“雪龙2”号船长。他曾参加11次南极考察、3次北极考察,连续十年与“雪龙”号一起穿梭于南极和北极之间,总航程逾30万海里。“雪龙”号承载着他从实习生、三副、二副、大副,直至成为船长的青春岁月与成长历程。

十年磨一剑 以最大的热情迎接工作挑战

2004年,赵炎平从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毕业,成为“雪龙”号的一名实习生。从那时起,无论在哪个岗位,做什么工作,赵炎平都充满热情,不分昼夜。

中国南极昆仑站和泰山站建站任务期间,南极考察站的建筑材料及科考物资每年都数以千吨计,这不仅对“雪龙”号运输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卸货工作也成为每次考察队面临的艰巨任务。

“极地考察关系到国家需求,考察中每一项具体任务都是其有机组成部分,卸货任务就是政治任务,我必须完成。”赵炎平说。

南极的气象瞬息万变,好天气不等人,作为卸货工作的主力军,特别是在担任雪龙船大副期间,赵炎平在卸货期间时常经历着连续二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作业。货物绑扎、起吊带缆、吊车指挥、驾艇卸货,伴随着南极凌冽的寒风,在零下十几度的冰天雪地里,赵炎平与队友将数以千吨的物资卸运下船,事后他往往被冻得全身麻木,爬舷梯时手脚都不听使唤。

1

2013年12月25日,“雪龙”号在执行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任务时从中山站前往维多利亚地勘探途中,接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求救信号。“雪龙”号迅速前往遇险船舶所在区域,在成功转移遇险船舶上52名乘客后,由于持续的气旋影响加重“雪龙”号周围浮冰冰情,浮冰厚度大大超出“雪龙”号破冰能力,致使“雪龙”号暂时受困,周围冰山移动对船舶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时任第二船长的赵炎平与王建忠船长一起乘直升机前往遇险船舶上方勘察冰情,积极制定营救方案,最终成功脱困。

确保安全 为极地考察提供最好平台

赵炎平第一次作为船长带队出海,是执行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任务,那一年,他32岁,已执行10次南极考察任务,2次北极考察任务,进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工作10年。

他感慨地说:“船长意味着新的责任和挑战。我第一次带领全体船员出海时,脑子里只有两个字,安全!”

船舶航行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船长的学识、经验和能力。面对瞬息万变的海况、随时需要准备应对的突发事件,赵炎平暗下决心,工作要细致再细致,不放过任何角落、任何细节,更要将每名船员状态、每项工作进展情况了然于胸。

一次,“雪龙”船在穿越西风带时遭遇了多个气旋的袭击,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到达南极。为减小大风浪对船舶的影响,“雪龙”船尝试在西风带中的麦夸里岛和赫德岛避风,采用分段性穿越的方式渡过西风带。赵炎平的大胆尝试,为今后船舶在该区域航行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大大的提高了“雪龙”船穿越西风带的安全性。

“‘雪龙’号从事南北极考察已经20多年,船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我们的目标始终没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中国极地考察提供最好的平台。”

由于雷达显示为平面图像,在浮冰区航行时驾驶员很难分辨浮冰和冰山,特别是能见度极差的黑夜。作为船长的赵炎平经常昼夜在驾驶台亲自指挥、操纵船舶,确保船舶航行安全。    

2014年11月18日,正在澳大利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考察“雪龙”号,慰问正在执行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科考队员。作为“雪龙”号船长,赵炎平十分振奋,受到巨大鼓舞和鞭策,更坚定了为极地事业奉献与拼搏的信念。

在执行该次考察任务期间,赵炎平带领“雪龙”号船员和海事局测量人员利用小艇对难言岛附近海域进行了测量,在距离难言岛0.5海里处发现新锚地,实测水深为30至50米,赵炎平指挥“雪龙”号在该区域完成了抛锚。这项考察成果,为我国南极科考新站建设提供极大便利。

1

时不我待 献身中国极地事业

“我热爱海洋,热爱极地事业。我们遇上极地事业大发展的最好良机,遇上有机会做奉献、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时代,我们要倍加珍惜、倍加努力,让生命在奉献中焕发光彩。”

2016年赵炎平离开“雪龙”号,转入新建破冰船工程部工作,参与建造“雪龙2”号极地考察破冰船。

作为“雪龙2”号船长,谈起新船如数家珍。“它是世界上第一艘采用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采用总段建造法,先按照电脑建模方式,将船体分为114个分段,然后再将分段总组成11个总段,11个总段按照从艉向艏、从下往上的顺序进行合拢。我主要负责船体专业,具体包括总体、结构、外舾装、舱室。”

赵炎平说,“新船对我个人能力来讲是一项巨大挑战,我现在要做的就是练就过硬本领,驾驭新技术,运用‘雪龙2’号更好地服务我国极地考察。”

“雪龙2”号报验工程时,上海连续高温,为确保工艺和质量,赵炎平1米82的体格穿梭在狭窄的船体结构中,对照验收标准认真检查,一丝不苟。每进出一次压载舱他的工作服都被汗水浸透,但赵炎平仍坚持把所有的舱室都检查个遍。

赵炎平用身体力行传递着“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执行一次考察任务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出海在外,无法照顾到家里。2013年妻子怀孕待产,赵炎平心纵有万般不舍,接到组织一声召唤,他毅然选择出海执行任务。“妻子和家人的坚定支持和默默付出,是我一生的幸运和幸福。”赵炎平说。(文/刘科峰 图片来源:雪龙船员、考察队员)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