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10月初,在甘肃陇南市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村,石碾子、打铁炉、耕犁等成了城里孩子争相体验的“新奇项目”。 徐雪 摄
中新网兰州10月9日电 (记者 徐雪)10月初,甘肃陇南大山里秋色愈浓,各种山货也成熟上市。家住康县桂花庄村的赵云经营着一处特产店,每到这个时节,来往的游客都会进店里转转。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域,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当地村落就散落在山岭间。物产丰裕、自然美景常常处于“深山人未识”的窘境。
图为甘肃陇南市康县桂花庄村村民在家门口摆起小吃摊招揽游客。 徐雪 摄
近年来随着交通的发展,蜿蜒的盘山公路串联起了分散的村落。陇南还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特产售卖、“互联网+”……亦由此趋热。
乡村蝶变“原生态”引游人促增收
因一棵1500多年的金桂树而得名的桂花庄,五年前还是羊肠小道、人穷屋陋的光景。成为康南风情原生态旅游景区后,乌瓦白墙的小洋房伫立在林间花前,移植的芭蕉树沿着木栈道在村里延伸。
“国庆期间游客增多,纯天然的木耳、花菇、核桃等山货的销量增长了不少,游客实地参观考察后,还会在网上下单选购,更加便捷。”赵云介绍说。
桂花庄的特色产品桂花酒、桂花茶、桂花蜜也十分走俏,部分远道而来的游客还选择在农家客栈住一晚,品尝农家饭。2017年来桂花庄的游客达到9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达到46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560元增长到2017年的7450元。
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村是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传统古村落,石碾子、打铁炉、耕犁等成了城里孩子争相体验的“新奇项目”。
图为甘肃陇南市礼县果农采摘苹果。 徐雪 摄
来自四川的游客程莉莉近日告诉中新网记者,因为现在长时间生活在城市里,孩子对农耕的相关常识很欠缺,所以一有时间就会带他来乡村里看看,这里有伴随着自己童年的快乐回忆,也会给孩子讲一讲。
朱家沟村民贾武香农闲的时候在家门口支起小吃摊,自己拿手的面皮、荞粉很受游客欢迎,去年增收了近2万元。
图为成熟的甘肃礼县苹果。 徐雪 摄
互联网助农特产跨越山水阻隔
“90后”王辉和张翔大学毕业后,于2014年返回礼县成立了乾宇电商团队。“当时国内的传统市场已经受到了来自电商的冲击,礼县电商起步不久,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正好也借此时机帮助苹果等农特产‘走’出大山。”王辉说。
礼县团结村村民李明家里有6亩果树,年过六旬的他以前从没想过靠着苹果能养家糊口。“前些年,苹果卖不上价钱,家里的收入主要靠我在砖厂打工。”
2016年,乾宇电商团队与包括李明在内的上百名贫困户签订合同,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苹果。同时,李明还在家门口谋到了一份开叉车搬运苹果的工作,靠着苹果每年收入近3万元。
礼县电子商务协会会长张常委说,礼县电商发展初期,快递成本高是影响当地农户积极性的原因之一。2013年自己给外地客户寄了一箱苹果,那时快递费是每公斤15元,6公斤的苹果仅运输成本就达到了90元,比一箱苹果还贵。
“在当地政府引导、电商协会与快递公司的多次沟通后,快递费用逐年降低,同样6公斤的苹果现在只需10元的运费。”张常委称,快递费便宜了,果农通过指导自己就能在网上卖苹果,如今在礼县农村,老人小孩都知道通过网络可以卖农货挣钱。
礼县永兴镇捷地村石学生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在女儿石根兰的帮助下,通过网络将数十斤苹果卖到了北京、浙江的等地,今年的收入可观。
截至目前,礼县组建电商团队42个,发展应用电商企业(合作社)63家,建成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63个,建成乡村互联网超市、物流站点166个,累计开展电商培训23000多人次,开办网店数2951个,发展微商3500多人。通过对苹果、药材、蜂蜜、花椒等农特产品的推广销售,累计实现电商线上销售6.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