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锋利:潜心十载 攻克直升机校靶难题

军人风采 来源:央视网 2018-9-27 第845期 A-A+

央视网消息:在漫天风沙的胶东半岛某训练场上,陆军第80集团军某陆航旅一架架装载不同弹种的武装直升机呼啸着奔向预定空域,对目标实施火力打击……

“首发命中,发发命中!”演习场上喜报不断,38岁的旅机务营军械师焦锋利激动不已:由他带头研发的直升机新式校靶系统经过实弹检验,获得可靠性验证。

这项技术的横空出世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陆航部队的战斗力,焦锋利也因此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在基层岗位研发出如此先进的装备器材,让行业专家们无不感到震惊,有人称,焦锋利是个科研奇才,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成功并非偶然。

1980年焦锋利出生于湖南省隆回县,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他从小喜欢自己动手鼓捣机械零件,不仅掌握了简单的机械原理,还懵懵懂懂地开始了发明创造。

2003年,焦锋利参军入伍,军械师的工作内容让他的爱好有了用武之地。从外场到飞机上,目之所见,他都绷起“改进”这根弦。

“军械分队人员比较少,可是给飞机装挂武器时往往需要三四个人一起配合才能完成,费时又费力。”于是,焦锋利发明了一款武器设备装挂车,使用简单,安全省心,很快在全军陆航部队推广应用,受到一线官兵的一致好评,还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焦锋利一下成了官兵们心中的“明星”。

但2007年冬天,焦锋利遇上一个“难题”。

1

当时,部队突然接到出动任务,需要紧急校准武器系统。时任分队长的焦锋利带着十余名战友赶往机库,投入到紧张的校靶工作中。由于传统校靶方式费时费力,他和战友们在冰冷的地面上一趴就是几小时,一干就是半个月。任务虽如期完成,但焦锋利却因冻伤住进了医院。

“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寒。‘上世纪’的校靶方式啥时才能更新换代?”躺在病床上,焦锋利满脑子想的都是“校靶”。

他和战友们深有体会,传统校靶方式存在操作过程繁琐、工具不易携带、无法野外实施等“短板”,打起仗来肯定要吃大亏。焦锋利彻夜难眠,创新校靶系统的想法在他心头越来越强烈。

可这次的研究远比焦锋利想象的困难,工夫没少下,可他始终没有找到突破口。

“搞科研创新那是科研院所的事,基层军械人员干好本职工作就行了。”面对调侃和质疑,焦锋利却越发执拗起来。

“一定要啃下校靶这块‘硬骨头’!”经过苦苦思索,焦锋利发现,新式校靶系统涉及光学、编程、软件设计、信号处理技术等多个专业领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继续研发的“拦路虎”。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读研。

2010年6月,焦锋利顺利考取了山东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

一次课间休息,焦锋利无意中看到别人在玩陀螺,灵感突然出现在了他的脑海里。兴奋得焦锋利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很快他就有了一个合理的设想。

在校期间,他选学的课程全都和校靶技术相关。选毕业课题时,他主动放弃了数字打码机、数字识别等相对容易、经济价值高的项目,而是把目标牢牢锁定在与校靶技术相关的机器人项目上。

1000多个日夜如白驹过隙。2013年6月,焦锋利不仅补齐了知识短板、以优异成绩毕业,还完成了直升机新式校靶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

重返单位后,焦锋利的科研进展取得一定突破,但理论和实践之间仍存在不少差距。焦锋利反复修改设计模型、零件,却又总在实践中被推翻。

一次女儿玩玩具,一个小球恰好卡在了一个圆孔上,球心位置不动,但球在转个不停。这一幕让焦锋利灵感乍现:想要实现校靶的空间姿态快速调节,不正可以利用这个原理吗?他顾不上休息,连夜反复设计画图,又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改、论证,最终做出新的模型。

2017年9月,焦锋利研发的直升机无靶标校靶圆满通过陆军组织的技术鉴定,20余名军队权威专家一致认为,该校靶系统满足了部队野外适用要求,其设计精巧、操作简单、校靶精准度高,对提高直升机作战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为了这项校靶技术,焦锋利整整用了十年时间。

一切看似瓜熟蒂落,可焦锋利依旧不满足,“这个系统如果可以拓展升级成为海军版、空军版,或者固定翼版,对战斗力提升的价值就更大了。”一位常年从事陆航战法研究的领导的一番话,与焦锋利的想法不谋而合,来不及感受成功的喜悦,焦锋利又一头扎进了创新工作室。

对事业充满热爱,对目标执着追求,在焦锋利心里,自己的科研之路才刚刚启程。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