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9月20日,《新闻联播》播出了中央军委批准增加林俊德、张超为全军挂像英模的消息。报道指出,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印制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林俊德、张超挂像英模画像。由此,原有的8位挂像英模增至10位,新的英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全军将士在强军道路上砥砺奋进。中国军队英雄烈士千千万,为何挂像英模仅十位?看完新增的这两位的故事你自然就懂了。
抉择 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
林俊德与张超,一个是“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一个是“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两个从事不同领域工作的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做出了同一个选择:坚守岗位,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从自己国家的航母上起飞,一直是张超的梦想。2016年4月27日,张超驾驶歼15战机进行当天最后一架次飞行训练。在张超之前,同批次的3架飞机已经顺利着陆,而仪表显示,他的着陆也很完美。但就在这时,飞机突发电传故障,失去控制。
从无线电语音报警,到弹射座椅发射,只有短短的4.4秒。4.4秒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是对于张超这样的舰载机飞行员来说,却是生与死的距离。
飞参记录显示,这4.4秒内,张超的动作是全力推动操作杆,试图重新控制飞机。他也因此错过了最佳的跳伞时机,跳伞时因为弹射高度太低、角度不好,主降落伞没能完全开打,张超受了重伤,最终因伤势过重不幸殉职,年仅30岁。
“我要工作,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来了!”林俊德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仍然拖着虚弱的身体,坚持在病房争分夺秒地工作。
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输液管……
面前摆着工作用的电脑,嘴里一直念叨着“c盘……c盘处理完了……”
医生建议他休息一会儿,他说:“坐着休息,一躺下,就起不来了……”
从林俊德住进西安唐都医院到去世,只有8天时间。也就是从住院那天起,林俊德加速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读秒人生”。
入院第3天,从重症监护室一出来,林俊德见到护士的第一句话就是要手表,说要看时间;醒来后,林俊德拉着主治医生的手说:“我是搞科研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我的时间不多了。”
住进病房第八天。从早上7时44分到9时55分,林俊德不断提出要下床工作,这时的他极度虚弱,努力想要自己坐起来,走到办公桌前。直到整理完材料,才被护士搀扶着回到病床上。傍晚时分,心电图成直线,这颗赤子之心匆匆停止了跳动,距最后一次离开办公电脑只有5个小时。
坚守 突破垄断 勇于挑战
核技术与舰载机,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国防综合实力。中国的核技术和舰载机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离不开为国防事业奋斗的人。
中国的核试验事业一起步,就遭遇了世界核大国技术上的严密封锁、政治上的围追堵截。苏联撤走核专家并带走了一切资料,美国媒体公开宣称要对中国进行“核绝育手术”。
林俊德从投身核科学事业那天起,就深深地懂得肩头山一般的责任:国防尖端技术是无法从国外引进的。要发展,靠什么?只能是自主创新,别无他途。
一次出国经历,让林俊德刻骨铭心。
访问期间,人家给看的东西,公开出版物上都能找到,而他们提出想看的东西,对方都以各种理由予以拒绝。
那天,他在国外看到了某项技术的相关资料,他将国外研制情况和国内进行了对比,判断研制水平都差不多。同事想把资料带回去作参考,林俊德说:“不要迷信这些东西,我们搞自己的。”
1963年,刚从哈军工进修回来的林俊德被任命为“核试验冲击波机测仪器研制小组组长”。有一天,受北京一座大楼楼顶钟声的启发,林俊德产生了灵感——采用钟表的齿轮、发条驱动作动力,设计钟表式压力自计仪。在这场事关国家和民族核心利益的较量中,林俊德及其所在团队先后攻克了一系列科研试验难题,最终以惊人的“中国效率”成功突围。
走进新时代,航母舰载机飞行作为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重要一步,同样也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张超是海军破例选拔、超常规培养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一开始,舰载战斗机飞行团政委刘磊见张超活泼好动,总是嘻嘻哈哈的,心里还犯嘀咕:他会不会不够稳重?能飞好吗?张超似乎察觉到了领导的忧虑,在政委转身要走的那一刻忽然说:“政委您别担心我,我一定不掉队!”
他是部队的飞行尖子,此前飞过6种机型,多次执行重大演习演练任务;他具有极高的飞行天赋,改装二代机第一个放单飞,改装三代机比原计划提前4个月完成,和战友一起创造了海军三代机改装的多项纪录。
大胆地飞、科学地飞、安全地飞,张超的训练水平稳步提升,飞行技术日臻完美,所有课目全部获优等,不仅赶上了改装进度,还后来居上,在班里训练综合成绩名列前茅。他还把自己改装的经验体会写成论文发表在团里《尾钩》舰载飞行杂志上,为后续改装的舰载机飞行员提供借鉴,这期杂志也成为全团飞行员的珍藏。
从进入舰载机部队开始,张超在紧张的飞行训练之余,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整理经验、收集资料、编写教材上,只用了20多天就整理出视频资料200余份、心得体会2万余字,极大地丰富了舰载飞行的“资料库”。这套武器使用教学法,凝聚着张超的心血,体现着他的担当,字字千钧,弥足珍贵,是张超为航母部队战斗力作的最后贡献。
不悔 最好的青春献给祖国国防事业
“要干就干最难的,要飞就飞舰载机!”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军梦、航母梦、舰载梦,张超义无反顾。
学生时代的张超,听老师讲得最多的是屈原以死报国的故事,感悟最深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他的胸膛里激荡着一股英雄气概,从军报国的理想早已在心里扎下深根。
2004年9月,张超通过层层严格考核选拔,成为当年全校唯一、全市为数不多的几个考上飞行学员的学生之一。实现梦想的巨大喜悦让他铆足了干劲,每天不知疲倦地学习、训练。两年下来,他理论功课门门优秀,训练成绩项项满分。
随着我国航母事业的发展,遴选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工作被提上日程。这一消息搅乱了张超平静的心,一个崭新的“舰载梦”在张超心底萌生了。那时,我国舰载战斗机事业刚起步,面临着安全和技术的双重风险,一旦选择了舰载战斗机飞行,就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也意味着难以顾及家庭和亲人。张超明白这些道理,但再危险也得有人飞,你不飞、我不飞,我国航母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形成战斗力?
他毅然北上,参加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考核选拔。2015年3月,张超以优异的成绩被选拔进入舰载机部队,正式投身舰载飞行事业,成为我国海军最年轻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
有着同样理想和雄心的林俊德,在科研岗位上一干就是50余载。
林俊德1960年参军入伍后,扎根边疆52年,把青春和生命融入大漠戈壁,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献给国防事业,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曾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0多项,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
与卓越的贡献相比,他直到去世都没有任何“兼职”,甚至压根儿没有时间考虑名利。因为,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
(文:程祥 / 资料来源:新闻联播 解放军报 新华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央视网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8047123 京ICP证06053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18号 京网文[2014]0383-083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新出网证(京)字0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