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久友:用0.8mm“薄壁焊”绝技, “焊”卫祖国长空 

大国工匠 来源:央视网 2018-9-12 第834期 A-A+

1

央视网消息:夜深了,中国航天科工三院239厂热加工部厂房里还有响动,伴随着机器“滋滋”的声音,自动氩弧焊机打出明亮的焊花。

焊接防护面具后面的是陈久友,一名有着18年焊接工作经验的航天技师。30多岁的他额头布满抬头纹,目光专注。 

1

在外行看来,焊接作业的工况并不“友好”,夏天湿热的温度、刺眼的弧光和焊花随时可能带来高温灼伤。除此之外,焊接还有一项不同于其他工种的巨大挑战——长时间、不间断作业。

1

陈久友使用琴键式自动氩弧设备焊接产品关键部件。该设备的操作复杂,需要手眼灵活配合,根据焊缝的成型状态随时进行调节,才可保证焊缝的单面焊双面成型。 

1

焊枪一旦对金属加温,原料内部性能活跃起来,一个小时内必须完成所有操作,不然温度的变化会大大影响金属性能。航天工件内部空间狭窄,需要人蜷缩身子“猫”在里面干活。有时连人也钻不进去,只能借助反光镜观察作业。碰上复杂结构的焊接部位,三四个小时连续作业也是常事。

1

新材料首次运用于产品,焊接过程中发现,焊缝容易产生气孔缺陷,可操作性较差。陈久友通过试板模拟,进行全位置焊接,成功完成产品首件试制。

1

高精度的自制定位工装压块,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磨损。陈久友定期对工装压块进行测量检验,保证产品定位精度。

1

一次,陈久友焊接油箱,由于太过投入,高温金属蒸汽将露出的工作服衣角瞬间烫焦脆化,但他浑然不觉。

“给陈久友一把焊枪,能将南北半球连接起来。”车间的小徒弟们说的既是玩笑,也是钦佩。陈久友操作焊缝总长足以绕地球一周,他理解的焊接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金属连接,而是从航天装配的整体环节考量焊接系统的配合。

1

“每一位航天人都是大系统的一个点,星点相连必将成就航天雄鹰的展翅翱翔。”陈久友说。 

1

去年夏天,装配要求将一个金属桶内插管道结构六面体,从外侧同时焊接合拢。六个活动面板之间没有受力点,使焊接变得异常困难。陈久友凭借对材料学、力学、热处理、机械加工、金属探伤等各方面知识的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先用木板模拟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再做出金属试验件反复试焊,最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紧急任务。

1

陈久友并不满足于取得的成绩,他再次核实装配顺序,更改装配方案,使得装配时间大幅缩短,节约成本30%。

1

还有一次,产品油箱焊接结构复杂,陈久友通过大量工艺试验,确定合理的工艺焊接参数,首次实现了该型号油箱的厂内自制。后期,他持续优化生产流程,提出更加合理的工装改进方案,将生产效率提高近3倍,为单位节省外协资金超过800万元。 

1

在陈久友眼里,焊接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

0.8mm,七八张纸的厚度,金属薄板焊多了容易穿孔,焊少了连接不上。陈久友历经无数次失败曲折,勤学苦练,练就了“薄壁焊”的绝活。

1

陈久友至今还记得4岁的时候,工厂的叔叔为他焊溜冰鞋的场景。当铁架子、铁片在他面前组合连接变成冰鞋的那一刻,如魔法般神奇的“焊接 ”技术在他童年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今,陈久友自己也成为当年的“叔叔”,不过他焊接的是保家卫国的航天产品。 

1

朱日和阅兵中大飞机掠过镜头,电视机前陈久友的儿子激动地跳了起来,陈久友则静静坐在一旁的小凳上,内心已然汹涌澎湃。“其实每次大阅兵背后都有无数航天工匠在默默付出。”在焊花迸溅、汗水浸染之下,是一个航天人的忠诚本分。他说:“‘焊’卫祖国长空的成就感、荣誉感,没有什么可以替代。”(摄影/封晓东 文字/黄晓黎)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