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给予孩子成长、成才的精神给养,是张建华作为一名教师的最高追求。在张建华的教育字典里,学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没有快乐,一切皆为负担。因此,她一直致力于快乐教育,与学生共同成长。
25年前,张建华来到河北省阜平县最偏远贫困的大台乡坊里村任教。学校是四面漏风的土坯房,一个学校要服务附近六个村的学生,张建华没有怯步。从此,她开始了坚守偏远山区乡村小学教学一线的快乐时光,25年如一日行走在太行山间。
言传身教 做学生全面发展的陪伴者
来到大台乡坊里村,张建华一人包揽四年级学生所有课程:语文、数学、科学、品德、音乐、美术、体育,科科不落。为了促进学生锻炼身体,她把在师范学校学到的体育游戏、韵律操搬到体育课上;学校唯一一架脚踏琴成了学生们音乐课的好伙伴;美术课上,孩子们和从未接触过的素描、剪纸、手工交上了朋友……看着孩子们如花般的灿烂笑容,张建华一天上7节课,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3个月后的一天,张建华的嗓子突然“罢工”,发不出声音了。离期末考试还有一个月,这耽误学生的学习可怎么好?于是,张建华一边喝着村医开的药,一边开始为学生进行“无声课堂”教学。每到上课时间,她就把当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检测试题,一字一字抄写在黑板上,借助“哑语”手势教授孩子们。学生们认真自学、复习、练习,不会的问题互教互助……那年期末考试,张建华所教年级的单科成绩均取得了全乡第一。而她,直到考试结束后,才到50多里外的县城医院看嗓子。
只要孩子是快乐的,张建华就感觉是幸福的。她用“知识琼浆”培育孩子全面发展,也用人格魅力呵护这些“开心果”。每天放学,她坚持到各个村做家访。路上,她一边和孩子们谈心聊天,一边捡木柴,让孩子们带回家给家长烧火做饭。
农忙时节,总有些孩子因为被父母拉去干农活而落下功课。为此,张建华号召全班同学成立互助小组,把语文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孩子一边帮父母割小麦、掰玉米,一边体验生活、学写作文。孩子们既丰富了写作素材,又体会到了劳动的不易,懂得了互助的幸福和快乐。
此外,张建华还带领学生定期清扫全村街道、给五保户送温暖、让孩子们勤工俭学。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在和孩子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学习的快乐时光中,张建华深刻体会到,最朴素最真实的教育就是爱和陪伴!
活动育人 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引领者
“教育不仅是为了丰富儿童的知识,还要滋养儿童的精神。”2013年4月20日,突如其来的雅安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孩子们想捐款,张建华让孩子们靠双手自己挣。于是,孩子们在家里抢着为父母洗碗、擦地,给爸爸倒水,为妈妈捶背,父母的奖赏悄悄进了班级的募捐箱。上学路上的塑料瓶,学校垃圾池里的废纸张,成了孩子眼中的宝。装满废品的袋子,在教室后面堆成了山……
六一儿童节当天,张建华和班干部在全班孩子见证下,把捐款箱里八百四十八元五角钱铺展、整平,张建华自己也拿出五百元捐款,郑重放入其中。她说:“同学们,一个多月来,你们为雅安所做的一切,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间。我手中拿着的是捐款,心中捧着的是你们一颗颗火热的爱心。这是献给六一儿童节最珍贵的礼物!”“最小的善行大于最大的善念”、“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同学们的如雷掌声中,这些信念潜移默化地植入了孩子们的心田。
2014年张建华所带的班级被评为保定市优秀班集体。她本人也先后三次被评为保定市优秀班主任,保定市育人先进个人、保定市师德标兵、保定市优秀辅导员、阜平县十佳少队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同学共长 做一辈子的学生
“活到老,学到老。”无论工作有多忙,张建华挤出时间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周读两本教学杂志,每年读10本教育专著。出外进修学习,她必须要去书店。她把《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读了整整三遍,光读书笔记就写了厚厚的两大本。除了做“书”的学生,她还畅游“网海”,更新理念;向同事求教,取长补短;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约20万字的学习笔记是她学海采蜜的冰山一角。
为了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习作,她和孩子们一起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同写《滚动日记》。每接一个新班,她都要为孩子们购买日记本,每天有4名同学轮流写日记,其他同学、家长在日记后跟帖,而她则在每个孩子的日记后面写上真心回应:“泽源宝贝儿,老师知道你对电脑‘情有独钟’,但不能上瘾呦……” “才亮宝贝儿,每次放学后,你总会留下来帮其他同学打扫卫生。虽然,灰尘弄脏了你的衣服,却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90多个孩子,分为4组滚动,每个学期张建华要写回应500篇!每篇千字左右,每年要写近100万字的回应!仅2013、2014两年间,这样的《滚动日记》就写了厚厚的26本。学生耿洁说:“张老师,您的评语,字字是对我们的提醒,句句是对我们的鼓励,篇篇是对我们爱的表达。”学生家长田静说:“张老师,读您给孩子的回应,我觉得,我们的心更近了,更亲了,像朋友,像家人,您更像孩子们的第二个妈妈!”
文字留迹,教育无痕。张建华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在教学中,她善待每一个孩子,与孩子同读共写,教学相长。实现育人目标的同时,也成了“立德树人”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