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双杰:怀抱希望 攀登“公路珠峰”

行业先锋 来源:央视网 2018-08-28 第819期 A-A+

央视网消息:在青藏高原上,有一条不同寻常的高速公路,这条路从青海省海南州的共和县到玉树藏族自治州,全长680多公里。这条公路不仅承担着内地物资源源不断运输到藏区的任务,同时也是自驾游最便捷的一条线路。

它叫共玉高速,它的背后凝聚了几代人的辛苦付出。是怎样的一群人,依靠什么突破了人类工程的禁区,建成了这条“天路”?这条公路的主要勘察设计者汪双杰给出了答案。

0

汪双杰(中)带领团队在高原考察冻土

在茫茫高原上收获宝贵的人生财富 

1979年,17岁的汪双杰考入西安公路学院(今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因为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教师,汪双杰入学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联合几个同学找学校调换专业。老校长的一席话打消了他的念头:“同学们,我们国家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国外的汽车进入家庭了,交通那么发达,我们国家不可能永远是那种状态。我们国家汽车进入家庭的那一天,就是我们国家公路发展到很高水平的那一天,你们安心学习,你们有用武之地。”

1983年7月,汪双杰毕业后被分配到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工作。第二年春天,他受交通部委派奔赴喀喇昆仑山,为一条边防公路进行前期勘察设计和施工技术指导工作。

“这条公路当时的海拔在4700米左右,上面有多年冻土,这让我真正认识到了高原的环境。”尽管在此之前,汪双杰给自己做足了心理准备,但眼前的真实境况还是让他始料未及。

0 

驻地缺水缺电,大风、雨雪、冰雹天气,白天扛着设备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休息,夜晚头痛胸闷得难以入睡……艰苦的环境,严重的高原反应,让汪双杰几次都差点放弃。

在高原上近10个月时间里,汪双杰远在安徽老家的母亲患病离世,他接到电报时已是一个多月后。上级下指令大雪封山前必须打通道路,而汪双杰是唯一受地方部委委派的技术骨干,不能轻易离开。第二年开春,汪双杰风尘仆仆赶回家时,母亲的坟头上已是草色青青。

共玉高速是穿越三江源地区的首条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也是高速公路的科研示范和依托工程。踏上共玉高速公路,汪双杰内心的自豪感不言而喻。

0

坚守生命禁区,延续高原冻土科研的火种

青藏公路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到西藏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也是目前通往西藏路况最好,最安全的公路,全长接近2000公里,这条公路凝聚着包括汪双杰在内的几代人的心血,也是修成共玉高速公路的基础。

上世纪50年代,老一代革命家慕生忠将军带领部队历经千难万苦修通了青藏公路。此后,这条公路承担了西藏的85%以上的客运任务,也因过度负荷导致冻土融化、路面坍塌。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决定为青藏公路全线铺设沥青路面。1985年,工程完工后新的问题却接踵而至。由于沥青路面吸热严重,多年冻土迅速融化,坍塌厉害,为此交通部前后组织了四次对青藏公路病害的处置研究。

2001年,汪双杰成为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的项目负责人。这是交通部有史以来投入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最多的一个项目。在2001年至2008年这关键的七年间,汪双杰在西安青藏公路多年冻土观测站之间数十次奔波往返,在多年冻土地区工程建设技术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2008年,凭借多年的观测数据和探索创新,汪双杰主持的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0

“我们第一任的组长就是因为胃的问题,很早就离世了,高原缺氧也会造成人的心血管损伤;我们第二任组长,就是因为呼吸道心肺的问题,离开了。”身边同事一个一个倒下,老一辈冻土研究专家即将退休,新一代的研究人员还没跟上,对冻土多年的研究成果出现断层,整个行业将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作为新一代冻土研究领军人物,汪双杰觉得不但自己要坚守,还得要“稳定”一批人才。

2000年,国家开始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交通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关怀。汪双杰带领的这批冻土研究人员,终于迎来了施展才华的机遇。他们要面对的,依然是艰苦的环境。但各种硬件设施和人员与几十年前相比,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改善和进步。

当所有名誉和光环,早已淹没在每天的忙碌当中,汪双杰却不敢忘记老校长的勉励。在一项项攻坚克难的工程中,信念有多珍贵,鼓励就有多重要。他经常告诉团队里的年轻人:“对一项工作你要执着,要坚守,希望总会留给那些怀抱希望的人。”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