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娃成为国事 生还是不生?

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18-08-16 作者:松原

核心提示: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作为人口第一大国,中国恐怕将迎来劳动力人口短缺的危机。至少从目前的数据分析,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的出生人口高峰正在成为过去式。

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作为人口第一大国,中国恐怕将迎来劳动力人口短缺的危机。

至少从目前的数据分析,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的出生人口高峰正在成为过去式。

2017年,中国大陆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比上一年减少了63万。卫计委不久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的新生儿人数同比下降了约15%-20%。这意味着,2018年的出生人口比2017年还将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在全面二孩政策出台之初,社会普遍预测,中国将迎来新一轮人口出生的高峰期,但实际效果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以至于近来,呼吁全面放开生育的声音日渐高涨,一些地方也相继出台了鼓励生育的措施,更有媒体喊出“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的口号。

那么,生还是不生呢?

1

中国生育率的下降不是新情况。

自本世纪以来,中国总生育率一直在1.5—1.6之间徘徊,已经属于严重少子化。即使全面二孩政策之后,也仅仅提升到1.7左右,而2.1是维持世代更替的基本水平。

所谓总生育率,就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譬如,总生育率为1.7,则意味着1000名育龄妇女生育1700个孩子。

出现这样的状况当然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妇女的劳动参与度得到极大地提高,造成生育意愿的降低。加之育儿成本的急剧提升,面对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年轻人“生不起,养不起”成为社会的一大民生痛点。

从这个事实出发,目前一些地区出台的鼓励生育的政策,譬如育儿补贴、住房优惠、产假照顾等注定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生得起的人群根本看不上那点补贴,对于生不起的人来说,那点钱又显得杯水车薪。

当然,很多地方政府也有难处,限于自身财力的窘迫,也很难拿出足够的真金白银来刺激生育。

因此,对不少年轻人来说,比较普遍的心理是:我想有个房,但我不想生娃,至少不想那么快生娃。

那么,真金白银的投入是否就能激发起人们的生育热情呢?

可能在短期内有效果,但边际效应会逐渐递减。

关于这一课题,有不少案例。譬如,我们的邻居日本。

由于人口的持续下滑,日本出台了很多的鼓励生育的政策,条件之优厚足令人艳羡。

先说现金补助:家庭生育孩子一次性可以领取40万日元的补助;儿童补助则从出生一直到中学毕业。按照阶段不同,每年每人10000——15000日元不等。

在社会照料方面,日本有完备的保育园和幼儿园,配备专业的育儿师,家庭只需承担少量的费用,给很多双职工家庭带来便利。

还有产假,日本妇女在生产之后不仅享有产假,还有育儿假期,二者合起来的时长在一年左右。甚至孩子生病了也有假期,对生病儿童的照顾也算休假。

但是,如此大力度的政策优抚,仍然收效甚微,日本人口出生率始终处于下行状态。

从世界范围看,除了北欧个别国家外,大部分国家鼓励生育的政策都难言成功。

因此,中国即使真得全面放开生育并辅之以相关的福利,是否能在短期内刺激生育,也是一个问号。

从这一趋势分析,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要面临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冲击。

从大的方面讲,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的转型。

未富先老直接造成劳动力人口的减少,人口红利的消失对于经济下行必然造成负面的冲击。更深层的影响是,人口老龄化会往往导致社会活力的下降,进而影响全社会的创新能力,而创新力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至关重要。

其二,社会保障压力的骤然加大。

公共财政在基本养老金、退休金、保险费补贴和医疗方面的支出迅速增加,让财政背负沉重压力。事实上,近年来,这一问题在一些地区已经暴露出来。

另据测算,2015年到2050年期间,全社会用于养老、医疗、照料、福利与设施方面的费用占GDP的比例将来可能会接近欧洲国家的平均水平。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预测,如果生育政策不变,未来我国的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之比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7:1发展到本世纪中叶不足1.5:1的局面。

这种抚养结构的变化将使得公共财政的负荷不断增加,并引发代际分配之间的尖锐矛盾。

从目前看,除了增加生育之外,各国都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所以,年轻人,要不要考虑为国家生个娃?

 

本文首发于央视网《见识》栏目

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央视网出品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