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伟:俯首档案“故纸堆” 甘做百姓“护档人”

最美人物 来源:央视网 2018-8-12 第803期 A-A+

 

央视网消息:档案工作一头牵着历史,一头牵着未来,而最牵动朱志伟的却是老百姓。

档案是沉睡的历史记忆,该如何为今所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为解开这个难题,浙江省龙泉市档案局局长朱志伟付出了十几年的努力。“冷清”“冷门”的档案事业,在他的耕耘下,也带上了一份心系民情、为民解忧的“民生温度”。

民生档案重如山

朱志伟常常告诫属下:“档案虽是一张纸,但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有一双满是喜悦的眼睛,至今让朱志伟记忆深刻。这份喜悦来自一名当地农民。

这位农民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他本想卖掉自家承包的山上的树木,筹钱给儿子交学费,却遇到了阻拦。别人说那不是他的山,不能砍山上的树,他到处都找不到证据给自己作证,最后到档案局来“碰运气”。

工作人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凭证。农民激动得热泪盈眶。“但我知道,那是他运气好。”朱志伟说,以前的档案,要靠手工查询,一不留神就查不到。这件事,让朱志伟暗中下了决心:“档案馆不仅是‘文件库’,更应是‘百姓窗’。”那是2003年,他刚被任命为档案局局长不久。

甘守寂寞为民生

“把所有和民生相关的档案扫描进电脑,老百姓来查询,只要轻敲键盘,就能查到。”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朱志伟脑中形成。

想的容易,做成难。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档案馆,库房陈旧,雨天靠盆桶接水,旱天要提防火灾;职工工作涣散,甚至连库房钥匙都找不到……最要紧的是,龙泉市档案局的账户上,只有10万多元。

从此,朱志伟的“抠门”在局里出了名。“省钱”是他的口头禅,只要一提添置办公物品,他常常就会皱眉头。但是民生档案信息基础数据库工程建设项目却用“飞一般”的速度落实。

2004年底,土地房产、山林权属等百姓急需的8个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顺利建成,共有26万页档案。2005年5月,671卷、5万页、跨度30多年的婚姻档案实现数字化;2006年,新安江、紧水滩、滩坑等5个库区3万多页移民档案,以及142个卷宗、53万条文件级条目录入……现在,龙泉的老百姓走进档案局,很容易就能查到自己想要查找的档案。

朱志伟常说,“宁可让机关干部多点‘痛苦指数’,也要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

为民服务做到“三心”

同事张志伟跟着朱志伟干了十多年,他形容朱志伟“每天像新提拔的干部”,虽然已是老局长了,却与下属一起奋斗在一线。

新档案馆落成开馆时,为了节省搬运费,朱志伟和全局10多名工作人员一起,用10天时间搬运了10万卷档案。

龙泉市档案馆中,最具特色的是民国档案,其中的司法档案弥足珍贵,共有1.7万卷,88万余页。在朱志伟的带领下,档案局与浙江大学合作,获得政府专项投资300多万元,一步步把司法档案推向史学界、法学界,被认为具有重要的档案参考价值,并争取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

朱志伟要求同事们为民服务时,要做到“三心”:热心接待,送上一杯热茶,递上一副老花镜,让群众有家的感觉;细心查档,计算机和手工两种检索一齐上,尽力让查档市民满意而归;耐心解释,分析原因,提供建议,让没有查到档案的群众也理解。

曾经冷清的“保密部门”,如今人群熙熙攘攘。龙泉市档案馆实现了由单纯保管型向开放服务型转变的新要求,为档案工作服务百姓提供了全新平台。

“为民服务无止境,在实干与坚守中让人生出彩。”这是别人对朱志伟的评价,也是他几十年来践行的人生信条。(素材来源:央视新闻 浙江在线 经济日报 新华网)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