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非政策宽松信号 “精准执行”才是关键

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18-06-25 作者:谭浩俊

核心提示:央行没有“辜负”市场的期待和预测,降准政策如约而至。

央行没有“辜负”市场的期待和预测,降准政策如约而至。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8年7月5日起,下调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经测算,此次释放的资金规模应在7000亿元左右。

如果说此前的定向降准,目标比较单一,就是重点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话,此次降准,却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改变,那就是重点扩大到了两个方面。

一是鼓励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用定向降准和从市场上募集的资金,按照市场化定价原则实施“债转股”项目。支持“债转股”实施主体真正行使股东权利,参与公司治理,并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时要求,定向降准资金不支持“名股实债”和“僵尸企业”项目。

二是对邮政储蓄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商行等中小银行依靠降准释放的资金,主要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而按照降准实际释放的资金量,用于小微企业的资金规模要小于用于“债转股”的。

市场化“债转股”,对于解决困难中的企业发展问题,非常重要。特别是国有企业,因为负债率过高,很多都面临严重的资金困境、债务困境、运行困境,如果能够通过“债转股”,解决企业的运行问题,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对于企业尽快走出困境,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由于此次降准释放的资金规模比较大,同时,又从单一的给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扩大到“债转股”项目。于是,有人认为,这或许是货币政策宽松的信号。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排除继续出台降准政策,进一步向市场释放流动性。

按照目前市场的资金状况,特别是美国持续加息以及出台相关的减税政策、到处打贸易战等因素的影响,市场资金紧张的矛盾也会加剧,国际资金向美国回流的现象也会日益严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除继续推行公开市场操作之外,通过降准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再次出台降准政策也不是不可以接受。但是,因此而认为政策将从稳健向宽松过渡,可能性不大。

降准和公开市场操作,都不会脱离稳健的货币政策总基调。从总体上讲,市场并不真正缺流动性,而是存在着结构问题,资金的分布不太合理,实体经济获得的资金份额比重偏低。尤其是小微企业,没有能够得到金融机构的有效支持。

这也意味着,要想让政策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必须把“精准”执行放在突出位置,确保政策的执行能够不折不扣到位。

从前几次定向降准的效果来看,虽然名为“定向”,并没有真正实现“定向”。更多情况下,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都被金融机构“偏向”了。这其中,资金转道到房地产市场和政府融资平台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也是楼市调控政策如此严厉,开发企业仍然能够死杠房价,还能不断疯狂拿地的重要因素。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5月份,50个热点城市合计土地出让金高达1.5万亿元,比2017年同期的9503亿元上涨幅度高达57.6%。最高的杭州卖地1391亿元,同比上涨246%,苏州上涨77%。5月份50个热点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高达3130亿元,同比上涨111.5%。

开发企业的资金哪里来?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又都去了哪?为什么每次定向降准政策的出台,股市上房地产股票都会有一波很好的上涨,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定向降准资金的去向。

因此,对此次定向降准,应当把政策的“精准执行”当作首要问题来抓,确保政策执行不打折扣。只有这样,政策的效率才能大大提升,并给以后的政策调控和把控创造良好的条件。

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央视网出品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