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次,孙家栋都亲自参与。一回回坐在发射场,他总还像第一次一样,能清晰地听见心脏怦怦跳动的声音。
孙家栋,我国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我国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先后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等。
出生于1929年的孙家栋,年少时,便显露出坚韧的品格。他曾因左撇子被学校劝退,但仅用一年时间就学会了熟练使用右手。21岁时,孙家栋应招入伍,随后获得去苏联学习飞机制造的机会。求学7年,他带着 “斯大林金质奖章”,登上了归国的列车。
1967年,孙家栋的命运来了个急转弯。
钱学森先生亲自点将,37岁的他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在要资料没资料、要经验没经验、要专家没专家的窘境下,研制“上得去、抓得住、听得着、看得见”的卫星。难到什么程度?孙家栋说:“第一、不知道这个事怎么干;第二、大家都没干过;第三、你要干这件事情,要用的东西没有。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但当时,国外卫星纷纷上天已成事实,时不待我,再晚就要成为中华民族的“罪人”。抱着这样的心态,孙家栋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那一年,孙家栋41岁。“公布了以后,我们坐车就往天安门跑,到天安门进不去了,已经人山人海了,都在庆祝。”
孙家栋说:“每次发射,没有一个人敢说这次发射是绝对绝对成功的。投资要十个亿,初期干的时候一个型号干十年,干的人加起来又有十万人,这么大件事,最后按按钮的时候掉链子了,你能受得了吗?尤其是技术牵头的人。”
1974年11月5日,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在升空20秒后爆炸。“我跑出地下室,只看见沙漠里一片火海,整个脑子一片空白,痛哭起来。”之后的三天三夜,孙家栋和同事们在滴水成冰的沙漠里,一寸一寸地找火箭的残骸,把所有的螺丝钉、小铜块、小线头一点点收集起来,查找事故原因。最终发现是火箭控制系统内的一小段导线,在火箭发射时受到剧烈震动断开了。“一个裂痕就牵扯到整个航天产品的成败,这个教训太深刻了!”就像恩师钱学森当初所做的那样,孙家栋承担了失败的责任。“从此我们就狠抓质量,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严格的质量管理系统。”
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挑起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
探月工程风险很大,很多人不理解,早已功成名就的孙家栋为什么还要接受这项充满风险的工作,万一失败了,他辉煌的航天生涯就可能蒙上阴影。
孙家栋却毫不犹豫:“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信号传来,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大家欢呼,拥抱,振臂庆祝。孙家栋却默默转身,低头掏出手绢,老泪纵横。
“生在中国这片热土上,能有幸从事航天事业的发展,这种成就感确实一生都忘不了。所以有的人问我,你搞了这么多颗卫星,你感觉哪一颗卫星最激动。我跟他们说,这很难分,每一次有它难办的事情。” 孙家栋说。
2018年6月5日,风云二号最后一颗星——风云二号H星成功发射。作为风云二号工程总设计师,89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出现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发射。他说: “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已经像我的‘爱好’一样,这辈子都不会离开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