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起来 让生命红线深入人心

联播+来源:央视网 2018年05月14日 10:46 A-A+
联播+ 央视网 2018-05-14 A-A+

  央视网消息:刚刚过去的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新闻联播》头条报道了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致信。他指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对于这个“永恒课题”,习近平致信中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

  5月12日,不仅是汶川地震十周年,也是全国第十个“防灾减灾日”。这个日子,是用无数在意外中失去的生命换来的,但它不应该只属于或只定格于“5·12”。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根据民政部数据,仅2018年一季度,各类自然灾害就造成全国1272.2万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96.7亿元。

  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增强,如温室气体排放等,发生自然灾害的风险不断增加。要想在相对不稳定的自然环境中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除了在灾后重建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之外,在构建科学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方面也已取得巨大进步。灾害风险防范能力显著增强,2017年全国完成居民抗震改造191万户,惠及800余万人;监测预测能力大幅提高,我国成为继墨西哥、日本之后世界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能力的国家;而就在今年的机构改革中,国家还专门组建了应急管理部,进一步完善了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


  预警能力的增强和体制机制的完善,是国家和社会层面防灾减灾救灾的保障升级,但作为生命工程和最基础最重要的民生,防灾减灾最关键的是要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意识和行动里。

  没有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从何谈起。专家指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最大的短板是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的能力不足。因此,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技能至关重要。

  这方面,日本的抗震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建立完善的预警体系和制定严格的建筑物抗震性能标准之外,日本还十分注重培养民众的地震预防安全意识。日本学校经常举行抗震防灾演习,告诉学生发生地震、火灾后的自救措施。从结果上看,由于防震减灾的体系的健全,2016年日本熊本地震在规模超过1995年阪神大地震的情况下,遇难人数却远少于当年。


  打开搜索引擎,搜索防震减灾,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尤其是各地的中小学校,用丰富多样的方式组织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其中不乏诸如防震演习、防震演练之类的防震教育。此外,各地区、各部门还发挥新媒体作用,开发和投放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防灾减灾科普读物、动漫、游戏、影视剧等产品,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推动社会公众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

  人生从不彩排,也无法回放,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清楚认识到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重要性。

  防灾减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应该行动起来,让生命的红线深入人心,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掌握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取得防灾减灾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文/黄佐春)

编辑:刘亮 责任编辑:王敬东
相关阅读
  • 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滔滔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事关国家发展大局。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形势研判,抓住机遇,赢得主动,持续练好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推动我国数字经济进入更深入、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860010-11020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