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保铮,电子学家,雷达与信号处理学科的领军人物,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从毕德显,是我国第一届雷达毕业生。
在教学和科研中,他坚持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对我国雷达信号处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对由模拟信号处理到数字信号处理的更新换代和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卓越贡献。
师恩难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10岁的保铮正在上小学五年级,日本人的暴行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第二年,保铮无法正常上学,只好随家人迁到他乡,此时的他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想法,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救国于危难之中。
1949年,保铮遇到了对他人生影响深远的恩师毕德显。曾自学过物理和微积分的保铮,听了毕老师的课程后,体会到了很多自学时理解不到的新知识,大开眼界。
1953年7月,保铮在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工作。毕德显要求保铮熟悉整个雷达专业教学工作,把几乎所有的雷达课程均辅导或讲授一遍,这促使保铮全面掌握了整个雷达专业课程知识。
当时国内的学术环境相对封闭,但是毕德显非常注意学科的前沿发展,组织了“信息论”讨论班,保铮参与其中,不仅了解了学科前沿,更从毕德显身上学到了做科研的思路和方法。1956年,在毕德显的鼓励下,保铮在《电信科学》上发表了《有干扰时通信体系的极限通信能力》一文,在当时属于比较前沿的研究。
核心技术自主研制
1973年11月,正在农场劳动的保铮突然接到通知,要去南京参加一个会议。原来,当时中国进口了法国公司的5部LP-23航管雷达。这种新的航管雷达,有一个重要部件叫数字动目标显示处理器,它的功能是从雷达回波中消除固定杂波(如山、大建筑等),只把所需的动目标显示出来。由于先进技术对中国禁运,雷达中的数字信号处理部分被去除了。
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内有关方面召开了这个会议,讨论能否自己研制该处理器。会议讨论中,大部分人倾向于仿制,但保铮认为,法国的雷达信号处理器方案并不完美,我们应该以数字动目标显示器的研制为契机,自己研制一个通用性强、结构简单、能解决当时国产雷达动目标显示的数字化设备。
最终,上级同意了保铮的方案,并提供了19万元研究经费。学校接到任务后,支持保铮组成了一个8人科研小组。
在当时的条件下,科研小组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存在知识上的欠缺,另一方面实验的器件仪器设备都很落后,难于购买。为了解决这些困难,保铮决定分两步走,先研制0.5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器,再研制0.2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器。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0.5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器样机于1976年秋研制成功。实验成功后,课题组很受鼓舞,继续研制出0.2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器,1980年获得四机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一腔赤诚育桃李
在保铮的带领下,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在该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重点实验室的自适应旁瓣相消、阵列信号处理、雷达成像、雷达自动目标识别等学科方向,在保铮的亲自培育和浇灌下迅速成长起来,保铮也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学生。
2015年,王永良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位1990年至1994年跟随保铮研究空时二维自适应信号处理的博士生,在毕业之后见到保铮时曾感激地说:“您那时候给我们制定的方向好。”
2016年获得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杜兰回忆道:“读研时,我有一篇论文交给保铮老师,刚过了一两天,老师让我去取,我拿回来一看,论文上写满了修改意见,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甚至每个坐标的标注。一些写得不好的段落,老师直接划掉后另附稿纸重新写。”
现在,虽已是90岁高龄,但保铮院士仍心系学生的成长。他不止一次说:希望我们的师生能够真正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走在国际学科发展趋势的前沿;立地,就是要从国家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国家建设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