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扩大开放会带来哪些阵痛

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18-04-11 作者:莫非

核心提示:中国此番加大在金融领域的开放力度,既是我国金融业迈向国际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经济金融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演讲中明确表态:加大开放力度,加快保险行业开放进程,放宽外资金融机构设立限制,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范围,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

金融业是我国经济的命脉,其开放程度和范围直接关系到国家金融稳定与安全,正是基于这一考量,这使得每个国家在金融对外开放中慎之又慎,甚至还被视为“禁区”和“险区”。

也正因为金融对外开放的复杂性及风险性,使我国金融企业对外开放处于相对滞后状态,这表现在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尚存存不少政策性制度壁垒、观念壁垒甚至是环境壁垒,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能力和扩张速度。

以银行业为例,外资银行分行经营人民币业务需要在华开业一年以上,设立营业性机构的总资产规模要求过高,此前对机构牌照也有限制,尽管目前已逐步取消,但外资积极性已不再,影响了外资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中国此番加大在金融领域的开放力度,既是我国金融业迈向国际化、规范化、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经济金融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很明显,扩大并加深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对国内金融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可起到促进国内金融业发展的正向激励作用,也有可能对国内金融机构造成一定阵痛。

具体而言:其一,在产品端,外资金融机构会带来更多元化、更具不同交易策略与收益模式的理财产品,对当前国内金融机构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主导的理财市场构成很大的冲击。

其二,在服务端,西方成熟的私人银行金融服务理念会更快进入中国,比如家族信托服务会带来财富传承的新服务方式,个人资产全权委托代理服务会带来家族办公室的经营模式,以及海外理财产品的引入会带来个人跨境投资理财的国际化操作准则等,这增强了国内金融机构财富管理的紧迫性。

其三,在投资理财端,中国多数投资者仍然囿于传统投资理念,主要关注投资收益率高低,是否有机构担保等,但外资金融机构全新的投资理念将连同理财产品全面向国内投资者灌输,会逐步改变国人财富管理观念,可能使不少业务被外资金融机构“瓜分”而去。

其四,可能将对我国资管业务带来一定影响。目前我国资管业务刚刚起步,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管理也有待迈向正轨,外资金融机构一旦在银行保险券商拥有更高持股比例,必然会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业务突破口,中国金融业资管业务领域的许多机会将被外资金融机构占去,也必然加大监管难度。

随着金融业对外全面开放及加深,将加大国内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而为确保公平公正竞争,引导好内外资金融机构健康有序发展,确保中国金融市场稳定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监管制度和监管能力方面要全面跟上。

首先应根据金融业开放的时间表和顺序,适时制订并推出相应的金融业务竞争规则,尤其是尽快推出金融资管业务办法,彻底堵塞资管业务监管套利空间,避免因金融开放而陷入恶性无序竞争状态。

其次应建立并充实专门的外资金融监管机构,确保监管力量到位。金融开放的前提是要确保不发生金融风险,守住风险防范底线,加强监管、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至关重要。对此,既要尽快形成适应开放需要的跨境金融监管制度,又要加强对短期投机性资本流动和跨境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监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再次,结合我国实际,学习和借鉴国际上成熟的金融监管做法,补齐制度短板,完善资本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方式,确保监管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相适应。

最后,我国金融业除了加快经营战略转型、积极发展中间业务、提高经营竞争之外,还要切实将经营服务的重点放在实体经济身上,防止并克服过去已发生的资金脱实向虚及资产泡沫倾向再出现,夯实经济发展基石,为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央视网出品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