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北京南郊,一栋不起眼的小楼里,有个神秘的“鸣镝先锋班组”。他们曾承担我国飞行器结构研制任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曾经荣获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学习型红旗班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金牌班组等一系列殊荣……
令人意外的是,他们的组长竟是个瘦瘦弱弱的年轻女子——及红娟。她长期奋战在航天武器产品技术创新一线,以劳模工作室为依托,带领团队曾为“50天5发”连续导弹发射奇迹奠定坚实基础。她带领男同志占80%的飞行器结构设计组取得三十余项国防专利、十余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及五十余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
其中,我国再入飞行器小型化轻质化、机动变轨等领域的新突破等多项关键技术的攻克,就是这位弱女子,连续十几年咬住再入飞行器某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的成果。
“开始时真是一点思路都没有,就是针对设计目标,寻找各种办法进行试验,失败了很多次,也浪费了很长时间。”说起这段经历,及红娟平静的言语中透着艰辛。为摸清某材料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及红娟扎根试验基地,连续两个月完成上百次的试验、分析。
“有一次眼看就要成功了,可外部设计条件又变了,不得不又重新设计,重新寻找材料。”“有的材料光试验就做了几十次,夏天天气热,试验场蚊虫又多,叮咬都习惯了。”为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寻找质量更轻型、强度更高的材料,及红娟带领团队从冰天雪地的东北三省到空气湿热的西南腹地,将国内先进材料生产厂家摸索遍,终于找到愿意合作研发的单位。
经过几年的研制,她将新型合金材料应用于再入飞行器壳体的制备。这些材料的研发,在提升我国武器装备性能的同时,也开拓了我国材料、冶金等领域的新技术,牵引了我国材料基础工业的创新发展。
最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及红娟在没有任何资料借鉴的情况下,将某技术首次应用于再入飞行器结构设计中,使我国再入飞行器首次具备了精确打击能力,为武器系统装上了“眼睛”,也为武器系统的再开发开辟了新途径。这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使我国再入飞行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航天产品的设计关系着祖国的强大与安全。和其他产品设计类班组一样,设计图纸,并让产品成型是“鸣镝先锋班组”成员的具体工作内容。他们每天和图纸、工厂以及试验场打交道。然而与一般的产品设计不同,在事关国之重器的军工领域,产品质量、创新和风险的相关方,已经不仅仅是设计者、班组和企业。产品能否满足创新需求,创新能否保证质量、效果,这一切都关系重大,甚至关乎国运。
为了保证创新要求和质量,及红娟带领他们摸索出了一套“螺纹”式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总结、固化、传承和创新的循环中,螺旋式上升,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创新突破。
“我们的经验总结,以前是口口相传,现在都需要形成一套标准。”及红娟介绍说,在技术总结过程中,他们注重标准体系、设计指南、设计准则的系统建设,“一些型号中比较成熟和有效的设计方法,我们会把它固化下来。此后,在此基础上再上新台阶。”
及红娟在班组中大力推进以“协同设计”为代表的设计手段提升,从而实现了产品与工装、模具的三维模型共享,打通了设计单位与生产厂家的数字化设计通道,将设计、生产周期缩短了15%,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武器产品的设计、制造质量,为武器产品设计技术能力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学习是创新的源泉,人才是飞行器的发动机。为应对每年30%高比例的人才输出,及红娟创新团队管理,培养了三代某技术的传承者;班组中的80后已成为国家重点型号副主任设计师,90后已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设计员。“鸣镝先锋班组”已经担当起了航天人才“孵化器”和“训练营”的角色。他们如同鸣镝上的一尾羽翼,不声不响,铸就鸣镝利剑,守护着国家的万里疆土。(材料来源: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全国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