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友:做航天精品永远“不凑合”

大国工匠 来源:央视网 2018-03-23 第660期 A-A+

王连友

王连友

央视网消息:作为一名在航天系统工作了35年的老航天人,王连友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落后于人到迎头赶上的发展历程。在完成一个个型号任务的过程中,他也深深体会到,要实现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必须继续坚持和弘扬工匠精神。

王连友所在的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是“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诞生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第一代航天人汇聚在这里,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他们利用仅有的简陋设备,挖掘一切潜力,大搞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组成了众多的设计工艺操作“三结合”技术攻关小组,对卫星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攻关,最终创造了东方红一号的奇迹。

王连友的师傅在教导他进行U级精度零部件加工时,对精度的要求严苛到只能取中差。正是通过这些细节,老师傅们将质量意识一代代传承。正是广大航天人精益求精的质量观,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8

王连友(左三)与组员们

六十多年来,在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的助推下,中国航天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也涌现出无数杰出人才,而一代代航天人也在传承中丰富着工匠文化的内涵。

上世纪90年代,王连友的单位承担了中国第一个金属密封舱返回舱的研制工作,面对一台从未用过的数控机床、一个从未干过的型号产品、一件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艰巨任务,王连友唯一的选择就是奋斗。

在九个月的时间里,王连友和同事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点一点的突破一道又一道的技术难关,在克服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的情况后,最终抢在节点前出色完成了返回舱金属侧壁壳体的精密数控加工任务,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创造辉煌打下了基础。

2017年是空间站任务的高峰年,舱体加工任务量比前几年增加了两三倍。面对繁重的型号任务,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王连友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数控队伍义无反顾地挑起了重担。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很多关键岗位都实行了24小时三班倒的工作模式。面对紧张的工作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这批“上有老下有小”的年轻人毫无怨言,几乎将生活的全部重心都倾斜到工作上,绝不因个人生活影响型号进度。

质量是航天产品的生命,王连友的班组有一句口头禅:“不凑合”。这样大白话的要求,却是大家共同的工作信条。在不耽误节点的情况,大家总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确保加工时每一刀的计算都精确无误,每一下的操作都科学合理,从自己手中出来的不仅是产品,更是精品。也正因为“不凑合”文化。

近年来,王连友的班组承担的数十个大型星船舱体的组合加工任务,从未发生重大人为质量问题,产品交验合格率100%。

2

为国家培养高技术人才,是航天事业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多年来,王连友班组坚持一种“N+1+M”技能人才快速培养模式。即:一名新学员进入工作岗位后,在不同阶段跟随不同的名师学习不同的设备、不同的技能,这样学员既能够学习多位名师的绝技绝招,又能接受多位名师为人处世的熏陶,从而博采众长,实现快速成长成才。

在这一培养模式下,近年来,王连友班组共有7人次获得国家级和航天科技集团级数控竞赛的前三名,还培养出3名特级技师、17名高级技师和17名全国技术能手。

如今,中国正迈向发展的新时代,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中国工匠精神也必将与其他现代制造强国的工匠精神一样,成为推动全世界共同发展的又一智慧源泉。(材料来源: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全国委员会 )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