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马云”到“冰花男孩” 逃不过被过度消费的命运

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18-01-22 作者:松原

核心提示:一大帮媒体打着“爱心”的大旗在“冰花男孩”身上大做文章,他们将王福满带到了北京,声称帮他圆梦。于是,这个从小连镇子都没去过的孩子一下子来到首都,看升旗、逛大学,还体验了一回警察的感觉。这究竟是在做善事,还是赚眼球?是帮助“冰花男孩”圆梦还是过度消费孩子?

云南昭通"冰花"男孩冒冰霜上学造型走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冰花男孩"头顶风霜上学的照片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中国长安网&北京时间/视觉中国)

半个月前,小学生王福满还是云南鲁甸山区的一名留守儿童。

他每天要走一个小时的山路到四五公里之外的小学去读书,回家后还要和姐姐一块打猪草。

一个偶然的机会,因为一张头顶风霜上学的照片被传到网路上,这个8岁的男孩一下子成了“网红”。

“冰花男孩”之名不胫而走,引得人们爱心泛滥,纷纷慷慨解囊,据说捐款超过30万。

应该说这是好事,一张照片让大家直观地认识到中国还有很多贫困地区,贫困地区还有很多王福满们需要关注、关心。

如果沿着这个轨道继续,政府、公益组织、媒体等各方形成合力,呼吁更多的人一块参与到扶贫尤其是教育扶贫的实践中,那真是善莫大焉。

但是,后来事态的发展渐渐跑偏了!

“冰花男孩”王福满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冰花男孩”王福满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大帮媒体打着“爱心”的大旗在“冰花男孩”身上大做文章,他们将王福满带到了北京,声称帮他圆梦。

于是,这个从小连镇子都没去过的孩子一下子来到首都,看升旗、逛大学,还体验了一回警察的感觉。

当然,这一切都是全程直播!包括飞机上也没消停。

一家三口(王福满和姐姐、爸爸)的一举一动曝光在全国人民面前,他们配合着媒体的要求,镜头前,笑容很灿烂,尽管两个孩子的小嘴巴冻得通红。

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小福满和姐姐很是兴奋,有点像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什么都新鲜。

当然,媒体要的就是这感觉!

看一下这两天大量媒体煽情的报道——王福满进北京城,“冰花男孩”梦想照进现实。

似乎很励志,很正能量!

但是,隐隐中总感觉有些别扭。

这究竟是在做善事,还是赚眼球?是帮助“冰花男孩”圆梦还是过度消费孩子?

好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新闻跟帖评论中大部分都在痛斥媒体炒作、博眼球。

范小勤因长相酷似马云走红

范小勤因长相酷似马云走红

类似的“剧情”在当初“小马云”身上也曾上演过,因为长相酷似马云,来自江西一个小村庄的贫困儿童范小勤也曾经大火一时,不但收到大量捐款资助,生活被各类“媒体”直播,甚至还吸引了一些商业资本的追逐,进军了娱乐圈。

这真是时代给我们出的一道严肃的考题,从江西的“小马云”到云南的“冰花男孩”,为何总逃不过被过度消费的命运?

因为,我们习惯于锦上添花而缺乏雪中送炭。

这是经济人的理性所在,锦上添花只需一朵,雪中送炭不知几多。前者常常都是一本万利至少不会有大损失,而后者往往充满风险甚至无法回本。

因为,我们的习惯于树典型、立标杆。

以榜样激发大众,以个人带动全体,这是一种好的工作方法,本无可厚非。

但实践中,由于急于求成,我们常常步子迈得太大,八字还没有一撇就急着总结,所以,所谓的典型常常就成了盆景和插花。

尤其是对于“小马云”、“冰花男孩”这样偶然的被动典型,他们所在的贫困地区既非经济高地,也没有风景名胜,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这些地区平时太缺少关注度了,好不容易出一个“名人”,一下子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眼光,大有受宠若惊的感觉,所以恨不得将之价值最大化。

由此,地方和媒体就形成了高度默契,一个吸引关注,一个收割流量。

至于“冰花男孩”自己的感受、和影响以及喧嚣之后的结果、“冰花男孩”所代表的庞大贫困群体的生活如何改变,那就是后话了,也可能就没有后话了。

总之,在这个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年代,为了达到所谓的目标,似乎什么都是可以炒作的,财富、家庭、慈善甚至苦难。

正如《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所说: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回到“冰花男孩”,我们真希望并呼吁到此为止吧,尽快还他一个安静的生活。

我们更希望王福满在见识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后,能够好好学习,将来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走进北京,在没有镜头的时候,自己从从容容地看一次升旗。

版权均属央视网所有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央视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央视网出品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