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守护者杨莉:深耕AKI领域 冲到世界一流

行业先锋 来源:央视网 2018-1-18 第605期 A-A+

央视网消息:在中国,每年至少有300万例急性肾损伤(AKI)患者。患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存活的病人中约有一半会进展为慢性肾脏病。如今临床漏误诊率却高达78%。这组数字代表了中国急性肾损伤领域所面临的严峻现状。

杨莉,深耕AKI领域21年。她所在的北大医院的肾脏病专业已经连续七年在全国排名第一,她个人也作为国际急性肾损伤专家共识组里唯一一名中国成员,在国际上代表国家发出中国的学术声音。而杨莉最大的愿望,是尽快全面提升中国急性肾损伤的诊疗水平,让中国在这个疾病领域能够冲到世界一流。

杨莉

杨莉

相较于肾炎、肾结石、尿路感染等肾脏病,急性肾损伤几乎鲜为人知。但事实上,这种以急性肾功能减退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发病率正逐年攀升,20%-50%的高致死率让它在近十多年内成为了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备受关注。中国在AKI领域的系统研究刚刚起步,临床诊疗亟待改进,特别是在广大基层医院。

2014年,杨莉所在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牵头组建了中国急性肾损伤研究协作组,并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44所医院展开了AKI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非常惊人。”杨莉说,“在2013年的200多万例患者中,急性肾损伤患者的检出率仅为2%。”解决这些炙手问题早已刻不容缓,但面对国内AKI高漏误诊率、高死亡率、高医疗消耗(约占全国医疗总消耗的10%)现状的多重挑战,研究团队又该从哪里下手?

通过对中国AKI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细致分析,并结合中国国情后,杨莉和她的团队决定先从临床研究中对实践影响最大、也最关键的早期诊断环节入手。“这其实也是最薄弱的一环,”杨莉说,“很多医生对这一疾病的关注度不够,同时考虑到急性肾损伤发病的广泛性和病情的高度复杂性,除非是肾脏专业的医生,否则早期发现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就会受到很大限制。”

针对中国的急性肾损伤临床监测不足、药物性肾损伤发病率高的特点,杨莉的研究团队提出了适合中国临床实践,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具有普适性的AKI修订标准。如今这一标准已被纳入国际上新的疾病分类诊断标准,并在临床中展开应用。但仅仅只有诊断标准还不够。

杨莉

杨莉在实验室

在杨莉看来,想从根本上解决漏误诊难题,创建并在全国医院推广急性肾损伤自动化预警系统以及急性肾损伤团队诊疗模式势在必行。“这套预警系统直接连接医院的检测系统,只要病人信息包含相关数据,系统就能自动捕捉诊断,同时让肾科医生也参与到病人的治疗中来。”在临床试运行中,可以降低60%-70%的漏误诊率。此外,杨莉还建立了药物性肾损伤标准化诊疗路径,使急性药物过敏性肾损伤的鉴别诊断率提高了20%-30%。

针对急性肾损伤的有效治疗药物欠缺这一问题,经过一系列抽丝剥茧式的研究工作,在探索肾损伤后免疫损伤、组织修复、器官纤维化的系列研究中,杨莉发现了肾脏的天然自我防御机制,以及肾脏损伤后纤维化的启动机制,并且在动物模型中证实了可以有效减轻肾损伤、早期阻断肾脏纤维化的作用靶点,为开发有效的肾脏治疗药物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除了科研本身的魅力,我最大的驱动力来自于病人的临床需求。”杨莉至今对15年前一名产后尿毒症的患者印象深刻,“她只有28岁,多器官衰竭,病情危重。口鼻中涌出带血的粉红色泡沫痰、无法呼吸。家人做了最坏的准备,打算放弃进一步治疗。”但是杨莉不愿轻易言弃,“生命的价值是不能估价和衡量的,我真的非常想把她的命抢回来。”在抢救和治疗的3个月时间里,杨莉每天守着病人到深夜,陪着她、鼓励她。有一天清晨,杨莉看见病人孱弱地靠在床头吸着氧气,用颤抖不停的手极其缓慢地绣着一幅十字绣,杨莉说那刻忽然感觉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坚持下去的勇气。杨莉对病人说,等你绣完了我就放你回家。3个月后,在所有医护人员共同努力下,病人竟然真的从死亡边缘被拉回来了,亲手把十字绣送给她,杨莉热泪盈眶。

对科研事业和每一位患者,杨莉都尽心尽力全情投入。“我的导师是被誉为‘中国肾脏病之母’的王海燕老师,作为一名对中国肾脏病学和内科学贡献巨大的医学家和教育家,她对事业的忠诚度和热情一直到77岁去世时都未曾衰减过。她是我一直的榜样。”

在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共同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上,杨莉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荣誉称号。(来源:全国妇联宣传部)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