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图片生活军事人物科技文娱经济评论

“刷脸”已out 最新解锁方式“刷心”腾空出世

科技新闻来源:广州日报 2018年01月13日 06:0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还在讨论“刷脸”?已经“out”了!不久前,一种全新的生物识别系统——心脏活动密码系统悄然面世。作为生物识别系统家族中的一位新成员,最新解锁方式凭借的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心脏活动,用户不必忍耐原来繁杂的密码系统,直接“刷心”。下一代识别系统直接用“心脏”开锁,在未来,你值得拥有。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岚

  【新发现】

  “刷脸”已out “刷心”腾空出世

  对于用户而言,资料安全性愈来愈重要,除了密码外,现在都推出不同的生物识别增加用户安全性,例如指纹、脸部识别及声音等。前段时间,刷脸科技一度被讨论得沸沸扬扬,除了手机解锁之外,无论是铁路系统的验票识别,抑或是马拉松比赛的选手身份确认,都能感受到脸部识别系统为我们带来的“科技感”。

  大家在体验到“刷脸”的便捷的同时,也不断提出“问题”。譬如说,比起指纹识别功能,虽然脸部识别系统看上去更为精确,但往往会因为外部特征细微变化而无法准确识别。于是热爱钻研的人们,不断地用照片、双胞胎以及人脸3D模型来挑战“刷脸”技术。科技的力量,总是后浪推前浪,下一个的最新的生物识别可能会更好,那就是“心脏识别”。

  三年前,加拿大科研公司曾研发出一款生物技术腕带,通过扫描心脏活动来识别佩戴者身份,用来解锁日常用品的使用。这种特殊的腕带有两个感应区域,一个在腕带内部,与手腕皮肤直接接触;另一个在腕带外部,当佩戴者将手指放在外部感应处时,腕带会扫描心脏活动以确认使用者身份,就像心电图设备一样。

  听上去,这与我们现在能测量心率的运动手表或手环相似,从指纹、虹膜再到声纹,从“刷脸”“刷脑”再到“刷心”,无可否认,人体生物数据具备无可比拟的特殊性,生物识别界近年来可谓热闹非凡。然而当你以为这就是“心脏识别”的全部时,更厉害的还在后头。

  能持续监测的识别系统

  由加拿大科研公司所研制的生物技术腕带,主要利用电极测量心电图,因此需要直接接触人体,用起来很不方便。不久前,布法罗大学的研究者历时三年,创造出了更便捷的识别系统——不需直接接触人体,利用雷达远距离扫描分析心脏的形状和大小这些几何特征以及心脏波动等,就可以进行身份识别。研究者希望这套设备能将心脏的形状与大小、跳动频率作为识别个人的标志。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系统在侦测到使用者的心脏后,还会持续监测,从而确保没有其他人闯入用户需要守护的设备或系统。

  “心脏识别”的安全性在于,可通过不断监察用户而进一步增强,例如当用家离开时,会自动感应到并锁定;好处是其他人不容易得悉到你如何解锁,因为每个人的心脏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识别系统的优势,同样被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他们打造出一个使用多普勒雷达来评估用家心脏的系统,通过心脏反弹出来的微波信号,分析心脏在不同运动方面的变化,整个分析过程大约仅需要8秒的时间。利用收集回来的数据,例如心脏的形状、大小以及移动方式等,就可以为用家创建一个独特的身份识别。

  利用一颗独一无二的心脏,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ID,这种技术听上去让人非常有“存在感”。然而我们在为科技进步赞叹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生物识别有多安全,就能有多危险。“心脏识别”真的能让我们从此不再“被冒认”吗?

  【专家声音】

  生物识别将逐步

  取代银行密码

  在这世界上,拥有完全一模一样心脏特征的人是不存在的,只要不到重度的心脏疾病,在自然情况下,心脏的形状几乎不会改变。但是对于同一个人而言,心脏难道永远不会发生变化吗?

  对此曾有专家提出过质疑,表示人的心脏活动会随着年龄增长或体力活动而波动,影响系统的识别。无可否认,这是大家都会感兴趣的问题——随着年龄增长和体力活动,是否会显著影响我们的心脏活动?而我们的日常心率数据,是否又是相对固定的?

  对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心脏医学部主任丁春华。“每个人心脏的位置、大小和搏动情况随心率、体力活动、年龄、健康情况而变化的,当然在短期内还是相对稳定的。”丁主任表示,我们的心率主要随日常活动强度而变化,心脏可以从平静时的每分钟跳动60~70次,到运动时的每分钟130~150次。

  对于心脏识别系统而言,最大的“软肋”在于心脏突发疾病时会发生识别错误,另外多普勒探测的灵敏度可能会受到人的胖瘦、所穿的衣服、肺部对心脏的遮挡等的影响。就和“刷脸科技”遇到“双胞胎”一样,心脏识别系统同样存在提高识别的难度;这种“难度”是否形成,就是对我们健康的考验。

  在未来,生物识别或将逐步取代银行密码。换句话说,如果心脏识别系统真能被普遍应用,我们需要的是一套“稳定”的心脏数据。丁主任告诉记者,心脏的健康需要平时多注意养成好的健康习惯,比如戒烟、戒酒,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

  【话题延伸】

  “复合生物识别技术”将取代“单一生物识别技术”

  曾几何时,以符号和数字所组成的密码是安全屏障的最好卫士,如今这种传统的“保密”方式看来已显得过时。而我们与生俱来的那些人体生物数据,就好像一把把开启身体密码的钥匙,在茫茫人海中准确地定位每个人。看到主人的脸,门自动打开了;口头发出一个指令,账单就自动结了……除了脸部识别和声纹识别之外,甚至还有拥有特异功能的“味纹识别技术”,在刑侦中时常会被应用到——只要到犯罪现场将空气过滤、浓缩然后保存,再用电子鼻或警犬逐个闻嫌疑人,经过比对后,就能精确锁定罪犯。“身体的气味会泄露了你的秘密”,这不再是一句戏言。

  不久前,支付处理巨头Visa推出了新平台,允许银行将包括指纹、面部、语音等各种类型的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到审批信用卡申请和付款中。虽然几乎每家银行都对该技术感兴趣,但也有不少人对此提出担忧。无可否认,人体生物数据是非常特殊的,但如果一旦失窃,则可能会造成永久性危害。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将生物识别技术和传统模式取长补短,通过多重识别技术相互配合(比如刷脸与刷声音的结合),再辅以输入预留手机号、密码等方式,或许才可以有效提高取款等操作的安全性。

  所有的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至少在短期内,生物识别不会完全替代传统身份鉴定技术,而是密码等传统方式的辅助和补充。专家表示,未来复合生物识别技术将逐步取代单一生物识别技术,人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运用最便于用户使用、最有效率和安全的识别方式。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央视新闻下载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