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但却仍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新的严峻形势下,如何满足人们对更高容量、更高带宽的通信需求成了棘手的国际性难题。
作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通信研究所副教授,陶晓明和她的团队正致力寻找一把能将难题迎刃而解的密钥——在传统通信技术中引入智能计算的方式,通过基础研究来拓展带宽需求——为你我开启无线世界的更多可能性。
“未来通信技术航向已经转向了宽带化和多媒体化,而通信频谱资源却面临日益短缺。”陶晓明说。
陶晓明
1999年,18岁的陶晓明还是一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的大一新生。在这个中国互联网刚刚兴起,甚至连蓝屏手机都还没有出现的年代里,科幻电影《黑客帝国》里的每一个场景都让陶晓明感到酷炫:在一个带宽无限制的世界中,主角Neo和母体Matrix的所有联络都能以无线通信的方式随时传输。当时的陶晓明心中只剩下一个念头:未来科技能否发展成这样?如果能由自己亲手来实现这样的未来就好了。
传统无线通信技术基于数据通信,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信息,每实现一次传输,都必须建立一个新的通信连接。假如把无线通信的每次传输视为一次“见面”,那么在传统通信技术中,每次见面时“双方”都必须重新“自我介绍”,这也因此占用了本就紧缺的带宽资源。
对此,通信领域中解决带宽的传统方法,是通过对多媒体信息压缩编码,以达到提高传输效率的目的。但是受制于率失真性能,当多媒体信息一旦达到失真的临界点,就很难再压缩了。面对传统方法的掣肘,陶晓明另辟蹊径,选择了一个大胆而充满想象力的新思路: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无线通信领域。
“视频通信智能协同计算的核心创新是在传统通信中融入智能计算,通过计算把真正需要传输的未知信息找出来,而把已知的信息在收发端预存,从而做到不重复传输,这样就有效实现了节省通信传输带宽的目的。”陶晓明解释说,“这就像陌生人之间可以‘一回生,二回熟’一样。”基于模型的智能计算在首次连接时“介绍双方认识”,在下一次传输时,就无需“重新介绍”占用带宽了。
陶晓明最早提出这一创新性的研究方向还是在10年前,当时国内移动通信网络正在从2G向3G过渡,而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无线多媒体通信也绝非是“无线通信”和“多媒体处理”两个领域的简单叠加。虽然当时机器学习正在飞速发展,但把计算通信作为一种新方法去实现面对面的实时通信效果,这种思路在国际上还是被认为难以实现。陶晓明团队的论文也都被拒绝了,评委会的意见是:该论文研究思路和传统方法不一样,很难得到认可。
陶晓明回忆道。之后的两三年时间,这个研究方向走进了死胡同。
“从事前沿技术研究往往像在无人区中行走,前路不清晰,也不知道哪里是尽头。”陶晓明说,“虽然有时会让人感到害怕,但有波折和困境是正常的。”倍感压力的日子里,陶晓明没有轻言放弃。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团队终于迎来了好消息:实验证明在新的计算通信理论的支持下,用于视频通信的效果比传统方法节省了好几倍的带宽。此后,团队连续发表高水平论文,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回想起科研道路上的自我驱动力,陶晓明笑着表示,除了科研工作本身的魅力和乐趣外,还有科幻电影《黑客帝国》种下的“初心”。
19年后的今天,陶晓明仍然初心不渝,“在通信领域里,坚持做理论基础研究的意义在于从本质上去解决问题,从根本上去创造未来和影响世界。”(材料来源:全国妇联宣传部)